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eyeseenews-14313521975e64da4bf3b19
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涯定位其實很像拼圖,我們或多或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卻很難拼出一幅完整的圖案,
可能是因為缺乏架構、也可能是因為看不出來自己這幅圖到底畫的是什麼。
隱者在做職涯諮詢時,會幫忙把對方的關鍵字拼湊成比較清晰的職涯樣貌,讓適合他的工作和生活型態浮現出來。
 
 
 
先從我自己的職涯探索故事說起吧!
 
從小開始接觸電腦遊戲,我就非常喜歡遊戲系統裡面的職業設定和轉職系統,
各種有趣又富有想像力的新奇職業、專屬天賦和技能設定、每個角色最適合的職業和技能搭配...
這些元素都非常吸引我,而且我會花很多時間認真思考和研究,甚至還會自己搭配組合和設計。
但我完全不曉得這樣的熱情可以拿來做什麼、找不到這個熱情可以對應的未來,只覺得是一個沒什麼用的冷門興趣。
應該很多人也有類似的狀況吧!
 
升大學後,很多心理系的朋友都說隱者很療癒、適合走諮商路線。
但我雖然知道自己的能力適合走諮商,卻對這個領域沒有太大的興趣。
而且我太容易感染別人的情緒,對當時還沒有信仰的我來說,非常害怕會陷入那些情緒、無法抽離。
(後來和一個心理系學弟討論到這個問題,他覺得太容易共情的人反而不適合當心理師,所以他也沒有走這條路。)
 
隱者平常喜歡的主題是天賦熱情、性格類型、特質分析、職場成長和企管經營,很想幫助別人找到他的特質。
在網路上看到這些文章就會點進去看、平常也很容易手滑買下這些書,
最近我特別看了一下自己的書櫃,發現其中至少有   80% 都是這些類型的書!
 
原本我覺得,自己的特質最能對應到的領域就是人資或企管顧問了,
但當我深入了解「職涯規劃」這個領域後發現,自己過去的關鍵字:
職業系統、適性發展、心理諮詢、熱情天賦、特質分析、職場成長...
這些一直以來很吸引我的元素,竟然通通都會在這份工作中出現!
 
我悟了!這真的是屬於我的道路! 
而且我甚至發現,自己學習職涯規劃知識的熱情,遠遠超過念研究所的那些論文   XD
後來我在諮詢時,也應用這樣的原理,針對興趣、能力、價值觀和職涯發展等面向,
選擇經典的理論作為架構,用關鍵字串聯的方式幫對方描繪職涯樣貌。
 
我覺得我寫字滿好看的
 
這幅關鍵字拼圖來自一個熱舞boy,他認為自己不是天生跳舞的人、也不喜歡自己念的資管科系,
我們討論之後,描繪出他未來職涯型態的組合和嶄新的可能性:
他最適合的角色可能不是單純技術專精的路線,而是溝通和領導,藉此完成一些事情。
 
 
 
 
這幅關鍵字拼圖來自一個日文系畢業的男生,
原本他只想朝純語文的領域發展,但我諮詢時發現他的關鍵字很多都跟人文有關,
當下我立刻詢問他對於旅遊的看法,他很驚訝並透露說:他其實對此很有熱忱,
前主管曾經說他很適合旅遊產業、最近也有旅遊公司找他面試。
 
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真的很重要。
如果明明是應該要被收藏在博物館裡面展覽的寶物,卻被小孩子當成玩具來使用,
就會因為被放在錯誤的位置而無法發光。
 
人也是如此。
 
位置如果不合,人就會畏縮。位置要合,才能大膽地行動。
每個人都有合適的位置、理想的位置,而且這位置會隨著時機和環境而不同,也會隨著自己層次提升而變得不同。
 
此刻你正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嗎?確認看看吧!
你覺得沒什麼用的冷門興趣,也許是你獨特的職涯關鍵字、是你最關鍵的那塊拼圖。
eyeseenews-15482016795e64d82e09565
你工作的時候快樂嗎?你是為了誰而努力生活?你有主動規劃未來的職涯發展嗎?

把職涯發展的主導權,完全交給自己遇到的公司、主管和主管指派的任務,是很危險的事。

擁有主人思維、開始追求屬於你自己的職涯,才能真正激發你的熱情、動力和創造力。
 
 
僕人思維和主人思維,是經營職涯時的關鍵差異。
雖然是隱而未顯的價值觀,卻會影響職涯發展的方方面面。

可能是受到民間信仰或星象命理的影響,筆者過去的思維偏向宿命論,
認為很多事物都是註定好的、自己無法決定。
「連想要改變的個性都無法改變,那還能改變什麼?」
「就算再怎麼努力,還是無法保證會有好結果,環境依然令人感到無力。」
心中的聲音總是這樣浮現,讓我逐漸放棄反抗,只是以一種防守的姿態過生活。
 
當時懷抱的哲學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失敗,所以結論是要努力  XD
也許別人看起來十分積極認真,但內在卻是消極又悲觀的。
在命運面前,我像是個唯唯諾諾的僕人,每天勤勤懇懇地努力。
不論收穫的東西是好是壞都接受,沒有太多意見,低聲下氣。
被動地等待機會的降臨、幸運的垂青。
 
這樣的思維模式持續蔓延到職涯初期:
把職涯發展的主導權,完全交給自己遇到的公司、主管和主管指派的任務。
自己到底想做什麼、想要什麼樣的未來,都沒有行動計畫,也沒有想過要主動佈局自己的未來。
 
只要努力工作就好。
 
他們說這樣就會被看見。
 
不過,僕人當久了也會開始覺醒。
我逐漸發現:按照目前的劇本繼續演下去,很可能會以悲劇收場。
完全把職涯發展交給自己遇到的公司和工作任務,是很危險的事。
大部分的公司並不會對我們一輩子的職涯發展負責,不會根據我們的特質和需求設計職涯發展路線。
即使幸運地進入有教育訓練的公司,通常也是短期規劃而非長期計畫。
但如果未來想要有大的成就,沒有持續投資5年、10年,又怎麼能開花結果呢?
 
──我必須對自己的職涯負責。
在心中默默下定了這樣的決心。
 
我開始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努力學習並向外界探索機會。
和主管討論微幅調整工作內容的可能性、在下班後充電學習、主動參與外面的職業社群、
收集相關的職涯情報、主動認識相同領域的夥伴、不斷思考並規劃我想要的職涯型態...
雖然不得不面對很多需要突破的個性和習慣,但很神奇的是:我比起以前更加充滿熱情和動力!

主人思維的力量,比我原本想像的更強而有力!
為了什麼而努力、是不是自己選擇的、是不是真心想要的,這點真的非常重要。
很多人念書或工作,好像都是在過別人的人生,每天虛應故事、交差了事,沒有熱情也沒有動力。
因為出發點並不是為了自己所願的目標而努力,才容易痛苦和厭煩。
 
把職涯當成屬於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的人,會擁有自主感,可以從手動人生蛻變成自動化人生。
你所投注的熱情、願意額外花費的時間,會讓你在快樂的同時逐漸卓越。
因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所以甘心樂意。

「為了自己努力」,並不是自私自利的心態、或自我中心的狹窄格局。
主人思維源於清晰的內省: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自己正為了那個目標努力前進。
我追求的並非別人硬是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東西,而是我真心所願。

基於這點,不論是為了賺錢養家、為了幫助別人...只要是我們真心所願的,都是自己的目標。
許多人即使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但一想到所愛的人,又能重新燃起動力和希望,不是嗎?

因此,即使我們知道要突破現有的困境並不容易、絕對要比很多人更加努力,
但還是選擇掙扎奮鬥開出一條嶄新的路,一條讓自己在未來不會後悔的路。
 
未來的職場會從企業雇傭模式轉變成聯盟合作模式,
主人思維可以加速這個過程,讓我們無縫接軌地完成角色轉換。
不論什麼工作、什麼產業,都需要主人思維。
這是可以把工作變成事業、把職涯變成生涯的關鍵哲學。
 
從HR的角度來看,目前人才發展策略的趨勢,是將個人職涯目標和組織目標做連結,
使得員工能在組織中逐步成長發展,藉此讓雙方有更長期的合作。

從工作者的角度來看,這個時代的自我意識正在大幅覺醒,開始奮力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最近航空公司和醫療產業的動盪、年輕世代的價值觀轉變,都證明了這點。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按照歷史的軌跡,在一個社會的新舊交接之際,會產生顛覆和創新的革命。
在舊時代的混亂之中,會誕生出新時代的規則。
現在就是舊時代職場文化的末日,是新時代職場文化的契機。
起風了、變天了。
按照舊規則行動的人會經歷痛苦、遭受損失;掌握新規則的人,會成為提早佔領下一個時代的先驅者。
 
「主人,告訴我,你想要什麼?」
eyeseenews-2856449825e64a710bf967

通常大家聽到職涯規畫師這個職位,就以為我只是在幫人找工作。
但我更常做的,是在了解對方的想要和需要後,設計出他可能會喜歡的職涯型態。
職涯設計,就是在現有的各種限制中,找出更理想的解決方法。

 



「職涯卡關」的意思,就是被自己開出來的條件卡死,然後當機、停在原地。
比如說:想找有挑戰性的工作但不想加班、想做有興趣的事但又怕會餓死、
想往某個領域發展但又想到自己沒經驗也沒背景,應該沒有人會用我...

於是很多人開始覺得理想跟現實的交集根本就是空集合、沒有這樣的工作,
因而感到悲劇、覺得 GG,進入一個「條件卡死」的職涯卡關狀態。
即使不那麼喜歡卻又無法脫離,只能感嘆自己的命運。(我絕對不是在說愛情。)

要突破職涯困境,絕對需要具體的行動方案策略規畫
當然越有實力一定會有越多選擇,但隱者特別想談的是:職涯想像力。
這種做法不用花太多錢,就有可能幫你突破目前的職涯困境,小資上班族必備 XD

我開始進行職涯輔導後,發現大家對職涯發展的想像都太過蒼白了!
腦中可以想到的職業大概就是那些,可以想到的生活模式也就是那些。
缺乏想像力的人,會在腦中立刻否定自己的想法,因此看不到困境的解決方案、也看不到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有想像力,才會出現可能性。


 



不過,職涯想像力該怎麼培養呢?

要不斷累積自己的「職涯劇本」資料庫,不論是人、文章、書或電影都可以。
就像設計師平常會接觸各種素材和作品,成為他們創作時的靈感來源。
同樣的,要培養職涯設計的想像力,我們需要去看、去聽、去接觸很多人的故事。

我平常喜歡聽朋友分享自己職業的故事、也喜歡默默追蹤一些過得很精采的人,
不會侷限在相關領域的前輩,也會跟完全不同領域的人當朋友。
在我知道的人當中,有人是阿卡貝拉樂團歌手、有人在電影圈工作、
有人同時是行銷企劃和舞蹈老師、也有人身兼心理師和演員...

看見他們過著我想像不到的生活,就覺得這個世界好大、充滿許多可能性:
原來還是有充滿挑戰性又不需要狂加班的優質企業、
原來只要懂得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就可以把興趣變成工作、
原來不用等別人給你轉職的機會,自己賦予自己新的任務就能轉換跑道...

他們不經意的一個觀念、一個做法、一個選擇,可能就會帶給我許多啟發,突破自己的職涯關卡

 



每一個「人作品」的故事,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嶄新的劇本,
這些劇本成為我職涯設計的靈感來源,給了我創作職涯劇本的能力,
讓我越來越能夠找到突破框架的第三個選擇,也因此可以幫其他人設計量身打造的職涯型態。
最後我發現:你不一定要很有錢、或是多有學經歷背景,
要讓職涯變得精采可期,你需要的也許只是勇敢的心、獨特的靈魂和務實的創意。

每個好好打造的人生,都是人生的傑作品,他們付出努力所刻畫的每個痕跡,都值得其他人借鏡。
主動走出去、拓展你的生活圈、向這些活得精采的前輩學習,或許你就能看見:「你的願望被實現的可能性。」

不是只有專業和人脈才可以突破職涯瓶頸,想像力本身就能扭轉你的職涯軌跡。


本文轉載自「隱者的旋律」,詳見全文

陽明大學副校長司徒文。圖/擷自陽明大學臉書

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後,緊鄰中國大陸,又有非常密切往來的臺灣,曾被預測將成為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地區,然而因為相關應對措施得宜,目前仍有效避免疫情的擴散,讓多數臺灣民眾肯定臺灣的好。

不過,臺灣的好一直都存在,而且也常獲得外國人的稱讚,只是臺灣民眾似乎標準比較高,很難自我肯定,常說臺灣又老又窮、臺灣經濟沈淪20年、臺灣是鬼島⋯⋯等,彷彿臺灣是一位重症病患,隨時要送往加護病房急救,不然就無法存活。

今年2月19日,美國在臺協會前臺北辦事處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在臺灣英文新聞(Taiwan News)發表一篇文章「學著欣賞一個現代的奇蹟:臺灣」(Learning to appreciate a modern miracle – Taiwan),文中提到許多臺灣優良的表現,盛讚臺灣創造了一個現代的奇蹟,同時點出臺灣民眾無法欣賞臺灣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缺乏對自己國家非凡成就的了解,以及在某種程度上對臺灣缺乏信心。

司徒文在文中首先指出臺灣是一個中等強國,因為人口比世界上77%以上的國家/地區還多,土地面積也比46%以上的國家/地區還大。經濟上的表現也毫不遜色,在購買力項目,臺灣在全世界排名第22位;在人均生產總值方面,臺灣在全世界排名第28位;此外,是美國第11大貿易夥伴。至於國人關心的貧富差距問題,臺灣差距排名世界第3小。

讓臺灣人感到自豪的科技,在文中也被提到。臺灣在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獲准的專利數,2015年及2016年排第5位、2017年及2018年排第6位;另外臺灣已經連續4年維持220mm晶圓製造能力世界第1;半導體製造占全球21.8%,領先南韓(21.3%)、日本(16.8%)、北美(12.8%)及中國(12.5%)。

司徒文也指出,臺灣在民主、自由方面的成就也足以稱道,並且自由是臺灣在幸福指數亞洲排名第一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在InterNations網站針對旅外人士所作的調查中,臺灣被選為2019年全球最適合居住和就業國家,理由包括擁有良好的醫療和生活品質及就業機會。

其實,司徒文在文中提到的臺灣成就,我們或多或少在媒體上都看過,但部分國人卻仍然覺得不夠好,不足讓臺灣國力在世界名列前茅。然而,正如司徒文所說,以臺灣的土地面積及人口數而言,臺灣就是一個中等國家,不是大國,所以強要以大國的標準來衡量自身,就總是會對自己國家缺乏信心。

因此國人要試著調整自我評價的標準,不要再動輒拿美國、加拿大、日本、中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大國來相較,並削弱自己的信心,而是真正認清自己的定位,學習欣賞自己的好。當然,我們不可妄自尊大,拼命造神,認為臺灣已好到無以復加;不過,也無須妄自菲薄,陷入失望的深淵,難以自拔。
學著以正面的心態來看待臺灣,為自己的成就欣喜喝采,為自己的不足檢討改進,或許是國人應該要重新學習的一門功課。

圖/Associated Press

自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即俗稱之武漢病毒)爆發至今,中國政府種種荒腔走板的作為,如隱匿疫情、延誤通報……等,都呈現出政府治理失靈的狀態。對比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直掛在口中的中國夢,或此前宣傳的「厲害了,我的國」,或向世界各國推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此情此景格外令人感到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