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在讀高敏感族的書,作者寫到:
「高敏感族會深入地處理所有資訊,
外界刺激對他們來說經常過於強烈、高敏感人非常容易和其他人的情緒共感。
這一切導致他們需要和外界保持距離、需要獨處,結果就被貼上害羞內向的標籤。」
真是完全命中、字字誅心、萬箭穿心...
但同時也有一種,被同理的感動。
飛啊! |
我很早就知道自己是這樣的人,只是最近才看到相關的心理學研究內容。
我不喜歡恐怖影片、不喜歡黑暗劇情、不喜歡太過吵鬧、不喜歡過度擁擠。
人群、聲音、衝突、肢體動作,很多東西對我來都過於強烈、無法負荷。
此外,也不敢看太感人的東西 XD
曾經看到報導寫說:有個住在偏鄉的小女孩,她的夢想是去吃一次麥當勞,
我瞬間竟然感受到那心情而熱淚盈眶,當下連我自己都震驚了!!!
更不用說很久以前看《一公升的眼淚》,直接拿整包衛生紙放旁邊隨時用。
後來朋友推薦《7號房的禮物》之類的影片,我乾脆就不看了。
沒別的,就是怕哭太慘。
很多刺激、資訊和情感,對高敏感的人來說都太強烈了。
這不是個人觀察的猜測和推論,而是有生理基礎的證據。
據作者說,約有15%-20%的人屬於高敏感族群。
其實正面地來看,高敏感族比較能深入了解狀況、察覺細微的改變、同理他人、體驗深刻的幸福,
好好造就並使用的話,高敏感特質會成為絕佳的優勢。
不過,因為這個社會有主流價值的判斷、父母或同儕也不一定能夠瞭解這樣的小孩,
所以高敏感人在成長過程中遭遇許多錯誤對待,
連我們自己也錯誤地看待自己:覺得自己這樣不好、不喜歡自己的樣子。
為什麼要提到高敏感的例子呢?
因為和大家討論職涯發展時發現,有很多人不喜歡自己擁有的特質。
認為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事情沒有前途、收入不好,應該要像誰那樣比較好。
明明是自己擁有的寶貴特質,卻認為那個特質很沒有用。
這樣的思維最可怕的是:會連帶討厭你自己。
你善良、敏銳、藝術創造、人文關懷和理想主義的特質,在物質主義凌駕的地方似乎一無是處。
「連我最擅長最喜歡的部份都沒有價值了,哪還會有其他價值呢?」
你的內心深處會不喜歡這樣的自己,然後影響你的生涯適應力 (career adaptability)。
小飛象 |
大家看過小飛象嗎?
小飛象 Dumbo 的耳朵特別大,因而受到其他動物的嘲笑和霸凌,媽媽也在保護他的過程中被關進牢籠。
Dumbo 後來在好朋友老鼠的鼓勵下,逐漸找到自信,甚至發掘自己可以飛翔的本領,成為翱翔天際的動物明星。
儘管這個世界對你偏頗,但你可以選擇對自己公平。
這個世界充斥太多非真理,我們過度內化這些錯誤的想法之後,
用這些錯誤的想法鞭打自己、感到痛苦。
需要正確地了解真相、重新詮釋並建構過去的經驗,經由這樣的療癒過程徹底脫離出來。
在社會的主流框架下,礙於現實和經濟狀況,也許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最有天賦和熱情的方向,
但我們還是可以寶貴地看待自己身上的特質,一邊腳踏實地生活、一邊努力開闢出夢想和現實之間的第三條路。
這也是隱者一直以來的信念:幫大家找到更好的可能性。
社會企業、自由工作、新興職業...就是為了呼應這樣的需求、找出嶄新的可能。
而且,真正能讓我們脫離貧窮輪迴的,並不是某個工作,而是商業思維。
沒有相信並愛自己到底、不認定自己的人,會不斷跟別人比較,終究會倒下。
雖然生活不太容易矯正、雖然內心不斷受挫,但責備自己是錯誤的方法,這種錯誤的想法會讓自己受傷。
有時候你的生活無法按照你的心意、按照你的理想成就,因此感到辛苦,
但你要相信你自己、指導並做到底,這樣才能結出果實。
愛你自己吧!而且不斷對自己說「你做得到」,也不斷相信吧!
這樣即使你筋疲力盡還是能站起來、即使受挫還是能站起來,
也能以著「沒有受傷的內心」前進。
本文由【隱者的旋律】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為什麼要轉換?有人說是增廣見聞、領取高薪;也有人說,是為了讓自己接受更多方面的挑戰與歷練。
筆者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
人們的記憶總是會停留在你幼小的時候。
他們經常看不見你的成長和變化,於是輕視你的價值、廉價地對待你。
在許多父母眼中,無論孩子已經長大到幾歲,始終都是自己的孩子。
因為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不斷付出愛、照顧著他們,
總是想著:他們是需要我照顧的孩子,在腦中深深刻劃了這樣的認知。
這樣的認知成為習慣,即使時間流逝,還是會不斷地愛著他們、保護他們。
可能等到某天,父母突然發現了什麼、領悟了什麼,那時候才會驚覺:
「原來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和以前不一樣了!說不定,現在要由他們來守護我們了!」
如此一般,人的記憶總是會停留在初始的認知與判斷,難以磨滅。
除非有新的認知覆蓋舊的記憶,否則,隨著在腦中刻劃什麼,就會一直那樣對待。
然而,雖然前面用比較正面的角度描述「認知」這件事,但現實總是異常殘酷的...
這種認知通常發揮的是負面效果,一負面就負面很久的那種,
套用到職場,很常見的狀況就是:他們永遠覺得你很菜。
剛進公司時,身為一個新人,很多都不懂、很多都不會、很多都要人教。
所以在他們眼中,你就是菜、全身充滿菜味。
不過這也沒什麼,很正常,畢竟是事實嘛!摸摸鼻子努力跟上就好。
但最可怕的是:即使已經過了好幾個月,工作上手、效率也提升了,
甚至在公司待了兩三年升上小主管,
他們對你的認知,還是很有可能停留在:你一開始還很菜的時候。
於是乎,在很多公司,內部勤勤懇懇盡忠誠的人永遠比不上外面請來的人。
他們對你的認知並不會隨著時間和表現而真正刷新,
看不見你成長之後展現出來的價值,當然也不會寶貴地對待你。
你在他們心中,永遠都是那樣。
在很遠的地方觀望一個人,名聲的光環會讓人們腦補很多美好的想像。
在很靠近的地方看一個人,缺點會被放大、因而覺得這個人也不過如此。
但明明是一樣的人。
早在兩千年前,耶穌就語重心長地對身邊的人說:
「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可6:4)
明明是同一個人、一樣的言語和行為,
在其他地方受人尊敬愛戴,卻被自己家鄉的人輕視和厭惡。
是當事人的問題?還是其他人的問題?
再多待幾年就可以由黑翻紅嗎?
多做解釋就可以改變人們的認知嗎?
更努力表現就可以扭轉他們的看法嗎?
每間公司的狀況都不一樣,但我相信大家心中或多或少會有答案。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不是只有公司選擇我們,我們也在選擇公司。
有位我很尊敬的老師曾說:人會去到有愛的地方。
我想,人終究會去到,寶貴地對待自己的地方。
---
後記:這篇文章的用字遣詞比較強烈,充滿很多「總是、全部、只會、永遠...」這樣的詞彙,筆者是為了凸顯語氣才這樣使用的,而不是全盤否定所有地方。還是有好公司、好主管,大家一定要努力找到他們,也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可以選擇的人吧!
本文由【隱者的旋律】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前陣子在學習專案管理,發現PM在實務上解決問題時會有兩種策略:階段解和根本解。
回過頭來檢視我平常職涯諮詢的方式,剛好也符合這樣的概念。
通常必須先急救、解除立即的困難,如果有時間,再處理更深層的根本問題。
最近幫一位法律系畢業的朋友 Howard 諮詢,他是個很有理想的人,
出社會後不久就投入非營利組織,在裡面工作了幾年時間。
如今他想要重新返回職場,於是找我討論諮詢,希望可以討論出比較明確且清晰的目標。
不過他過去的經歷比較單純,幾乎都在類似的生活圈發展、沒有太多挑戰新領域的機會,
因而覺得一直無法找到很有熱情的方向,感到非常困擾。
剛開始我先充分了解他目前遇到的困境、經濟條件、家人期待、現階段計畫…
再藉由生涯規劃三元素─興趣、能力、價值的架構,了解他的基礎特質。
即使他覺得自己對很多事物都沒有興趣,但透過仔細且深入的探詢,還是成功確認了相對來說比較偏好的興趣。
能力的部分,則是透過他人視角的框架,幫他挖掘自己的強項優勢。
最後也整合過去心理學理論,針對工作價值觀、和他一起釐清他真正想追求的職涯型態。
最後我們聚焦在兩個方向:法律路線和語言路線。
法律相關出路是他過去的專業,比較容易順利求職,但缺乏興趣、只是不討厭;
但他對語言更有熱情、也嚮往自由工作者的生態,不過要花時間重新培養專業。
此時他又陷入了兩難的困境…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
在研究各種職場書籍和文章的時候,很多作者都同時提到類似「第二曲線」的概念,包含經典的《第二曲線》這本書、恭甫老師的《X計畫:打造人生黃金交叉線的轉機與關鍵》,以及Bryan大的《重點不在你一年賺多少,而是10年後你靠什麼賺錢》。
如果認知到職涯分成不同的時期和階段,
可以運用的策略就會豐富許多。
許多人在面對職涯抉擇時,經常落入二選一、取去一個撇下一個的天人交戰。
但如果把職涯拉長來看,對於當下的局勢就可以豁然開朗。
短期處理急迫問題,長期處理根本問題。
這是我通常採用的框架。
---
許多找我諮詢的朋友,在鼓起勇氣踏出這一步之前,可能已經經歷了許多糾結,這些掙扎延宕了日常前進的腳步,導致他當下的時間籌碼所剩無幾。
所以通常時間緊迫、經濟不夠,甚至因為一段時間的資源稀缺,導致稀缺思維的產生:
無論人們有的是物質上的稀缺,還是時間上的稀缺,或者其他稀缺,這些稀缺都會導致人們出現非常相似的心理負擔。這些負擔會讓一個人的效率和智商下降,最終跌入越來越窮惡性循環,產生「窮人思維」。
─ROXAS 楊大輝
在稀缺的狀態下,不論怎麼樣的思考和計畫,都無法發揮出平常的水準,甚至導致狀況更加惡化。也就是說:
當下的困境蔓延出後續一連串的悲劇。
先採取階段解,處理時間、金錢、焦慮和情緒壓力的問題,度過這波時期之後,再花時間充分探索並發展長期技能,才能讓後續的職涯走得更加穩健。畢竟,根本性的問題總是複雜,而複雜的問題又總是要花上不少時間。
寫到這裡,想必大家已經猜到最後 Howard 怎麼做了。
希望這個兩階段的思維,可以幫助大家打開職涯策略的思考空間。
本文由【隱者的旋律】授權轉載《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