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2020)年的「生不如死」,台灣人口統計再創紀錄,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10年1次的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底25歲至44歲未婚率達43.2%的歷史新高,也就是適婚年齡中有301萬人未婚。然而,台灣結婚率和隔年新生兒出生率有正相關,未婚率高會影響生育率變低,長期發展下去會影響人口、勞力結構。
上週,臺灣許多大學被爆出與中國大陸的大學簽署所謂的「一中承諾書」,同意課程上不涉及「一中一臺」等相關政治議題,除了教育部表達關切,將清查相關大學簽署情況,引起大學校長的反彈,此一新聞事件也再度引發藍綠雙方的口水戰。
面臨國內少子化的衝擊,明(2016)年大學新生人數將減少近3萬人,並且「高教105大限」已逼近。
台灣民眾對本國生育率下降的事實已有所耳聞,根據內政部的資料顯示,我國生育年齡逐年上升,出生率及總生育率卻持續下降,得知國人生育的年紀越來越大以及生育數減少。當一個國家總生育率低於「2.1」人之人口替換水準時,長期而言人口成長將成遞減,也就是我國人口將呈現負成長,人口數量、人口素質、幼年人口減少,益增人口老化之嚴重性…等,這些面向將成為潛在危機。與世界主要國家比較,我國的粗出生率已降至最低。
行政院長蘇貞昌在今(110)年2月4日宣布育兒津貼在8月將從2,500元增加到3,500元,明年8月調高到每月5,000元,此外也增加0至2歲的托兒補助,及降低幼兒園入學費用,希望達到「願婚、敢生、樂養」的目標。這項政策對育有幼兒的家庭來說當然是一個好消息,但要讓國人真正敢生小孩,解決少子女化問題,恐怕政府要端出更多政策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