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向李明哲先生致歉,因為將他的名字與馬英九併列。對堅守民主信念,甚至為此付出失去自由代價的他而言,跟與侈言民主,不願譴責專制政權的馬英九放在一起討論,確實有些難受,但不藉著他,無法凸顯馬英九卸任總統後的離譜言行,只能請他多包容。
馬英九批評臺灣政治發展,卻無視中共對民主、人權的戕害
雖然卸任總統已久,但馬英九顯然無法忘懷政治,時不時都要跳出來評論一下當前政治局勢,不過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從公職卸任之後,能遠離政治圈的人,我只記得2個人,一位是被稱為「沒有聲音的人」的前副總統李元簇,直至過世前都隱世在山城苗栗;另一位是前行政院長張俊雄,卸任後一直穿梭在各監獄為受刑人送暖。
然而,可議的是,身為民選總統,馬英九卻似對臺灣民主政治發展抱持負面觀感,完全無視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對臺灣民主政治的肯定,相反地未曾對香港反送中運動、新疆維吾爾人被迫害事實,譴責中共的專制與違反人權作為,甚至今年6月4日在臉書表示,去年10月,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時談到了民主,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他認為這是有助於建立法治社會的正確方向。
看完之後完全無言了,不知馬英九是天真,還是出於個人情懷,竟然會相信習近平關於民主、法治的談話,難道他不知道觀察中共,重點不在於他們說了什麼,而在於他們作了什麼。假如中共的話可信,也不會在抗戰勝利後,毛澤東等人在重慶會談時高喊蔣主席萬歲,離開重慶之後,就開啟全面性的武裝戰鬥。也不會在自己的憲法中明列要施行民主制度、依法治國,但胡耀邦、趙紫陽不依程序就從總書記職位被拉下來、知名異議人士劉曉波被關押至死、紅二代任志強批評習近平就被冠予貪汙罪名判刑18年……,種種例子不可枚舉。
關心中國應該促使中國往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可以理解籍貫湖南的馬英九,對中國大陸自有一股難以割捨的感情,也尊重他不排斥兩岸統一的主張。可是,理解與尊重並不是認同與支持,因為沒有多少臺灣人想和現在的中國統一,如果馬英九真正對中國大陸有感情,就應該好好督促中共放棄獨裁專制,實施民主政治與依法治國,並且持續關懷與支持中國的異議人士及維權人士,讓中國轉往好的方向發展,才有可能為他期盼的兩岸統一奠下基礎。
對比之下,李明哲真的令人不得不敬佩。雖是一介平民百姓,但身為外省第二代,李明哲同樣關心大陸的發展,尤其是民主運動的發展,不僅常自費寄送相關書籍給大陸的朋友,也分享臺灣從威權轉型民主政治的經驗,以及關懷大陸維權人士與家屬。最後,並為自己的熱心與關懷付出代價,在中國坐牢5年,有良知的大陸人民一定會在內心感謝李明哲的犧牲。
因此,如果真心愛中國,應該不是「利」用中國,只想著從中國謀求經濟利益、提高自己身價,或是達成自己個人目標,而是關懷中國能否擺脫一黨專政、依法治國、人民的權益獲得基本保障,以及免於恐懼。這一點,李明哲與馬英九的對比已經給我們明確的指引。
中國越民主自由,臺灣安全才越有保障
雖然有許多國人主張「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雙方互相不要干涉,以彰顯臺灣的獨立性,但我們必須清楚認識:一個民主自由的中國才更能保障臺灣的安全與未來,因為縱使民主自由的中國反對臺灣自成一國,但意見整合過程必定經過許多公開的辯論與意見交流,如此才能有助釐清各自的立場與論據,確保武力不會被濫用,否則在中共專政下的中國,你主張中國、臺灣互不干涉,但中共會同意你的主張,並且不在恫嚇武統臺灣嗎?其實答案顯而易見。
因此,再次呼籲大家如同李明哲,持續關心中國的民主進程(參閱拙作「面對中國,我們都要成為李明哲」2019年2月8日),因為此刻我們漠不關心,未來中共對臺灣暴力相向,也很難期待其他國家對臺灣不會漠不關心,畢竟我們難以確保「矽盾」永遠存在,歐美國家的國家利益總是與臺灣的利益重疊。
最後,也期盼「馬英九們」的民主標準要一致,不要說臺灣是「不自由的民主」,卻對中共種種扼阻民主、戕害人權的作法視而不見、保持沉默,如此作法不只會遭國人唾棄,也會被中共輕視,因為中共只會善待對其有利的人,而踐踏想討好它的人。
臺灣是一個亞熱帶國家,意思就是氣候宜人,四季常春,能看到雪都是一件稀罕的事,遑論要發展冰上運動,因此相較於夏奧參賽國手集國人關注於一身,冬奧參賽國手明顯較不被國人重視,更不會成為媒體報導焦點,但本屆冬奧卻因為黃郁婷將身穿中國隊隊服練習的影片放上網路,而引起國內一片譁然,對於國內批評聲浪,黃郁婷回應「在運動界裡,我們沒有國籍之分,大家賽場下都是很要好的朋友!」不過顯然沒有任何效果。
今年12月18日臺灣將進行「反萊豬」、「公投綁大選」、「重啟核四」及「珍愛藻礁」等4項公投,中選會已陸續舉辦幾場公投說明會,希望讓全國民眾對這4項公投內容有所了解,正反雙方更已展開鋪天蓋地的宣導,希望爭取民眾的支持,然而不管公投結果如何,臺灣面臨的電力短缺、國際貿易、環境保護等相關問題都無法獲得根本的解決,因為這些議題除了「公投綁大選」外,都需要全體國人在獲得完整資訊的前提下,充分討論、辯證臺灣未來的走向,才可能得到最適方案,這次的公投反而就像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所說的,是對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施政信任投票,主觀感受凌駕於客觀論證之上。
Covid-19的來襲,讓全世界的生活型態都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論工作、就學都在家裡連線進行,全家人不論願不願意,幾乎24小時待在一起,有些時候增進了彼此情感,但對於已經有摩擦的家庭來說,疫情造成的壓力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很容易因一點小事就引爆了衝突。疫情爆發的兩年間,大規模封鎖的國家家暴案件增多,平時只要逃跑就好,但疫情期間卻無處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