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eyeseenews-13589910545e1adfcf5dafc
筆者幫很多人做過履歷健診,發現有很多朋友只是不懂得行銷自己,導致履歷內容無法表現真實的自己。

eyeseenews-9115733975e1adbb70ed76
年關將近,此時也是轉職的熱門時期,
而轉職者經常使用人力銀行的履歷格式來製作自己的履歷,因此就產生一個問題:
該怎麼在制式欄位中凸顯自己的特色?
以下為筆者研究幾家知名人力銀行的履歷欄位後,整理出的5點履歷攻略。
 
 A. 基本資料
 
人力銀行的履歷格式會要求大家填寫非常多基本資料,雖然許多欄位在國外早就已經被取消,但台灣業界整體思維還沒有跟上。自製履歷只要提供基本必要的連絡方式與資料就好,如果確定要用人力銀行的格式投遞履歷,基本資料欄位還是建議完整填寫。
 
看到不完整的資料,企業都會有各種猜測和疑慮。因為企業看履歷的基本邏輯是:透過求職者在履歷自傳提供的資訊預測這個人,如果求職者有資料不願意公開,通常企業會往負面的方向思考:不管是隱藏個人背景、隱藏過去公司名稱,甚至男生填寫免役...立刻就會開始進行判斷。遇到比較主觀的人就會很吃虧。
 
B. 照片:想像你已經是在那個崗位上工作的人
 
我剛開始做求職技巧演講的時候,這部份經常會帶過,想說大家應該都聽過很多基本內容了,但沒想到,事實不是我這個憨人想的那麼簡單。還是看到很多莫名其妙的照片:解析度很差、臉很臭、氣色不好、自拍照,這些都還算好的,兇神惡煞、色調詭譎的恐怖照片偶爾也會出現,甚至看過某位男士穿著彈性背心和內褲的自拍照,我以為自己看錯,還再仔細看了好幾次,感覺大概是剛運動完拍的照,但他要應徵的工作也跟運動健身毫無關係啊...
 
以台灣的環境來說,目前還是很重視照片,有照片的履歷被企業開啟的機率高很多,如果要用人力銀行系統投遞履歷,建議還是要放照片,如果本身是拍照苦手,可以找朋友或是專業攝影師,真的會差很多!新鮮人可以用畢業照,想要專業一點、已經有目標職務、或是工作了一段時間的人,可以拍比較正式的照片:「想像你已經是在那個崗位上工作的人」,以這樣的裝扮拍照就是很合宜的。工程師、業務、設計師...,通常會有不同的風格。
 
 
C. 目標職務:沒有明確的目標,就不會有精準的設計
 
這塊就是第一個大坑了!大部份都會在這裡遇到問題。很多人寫履歷是以自我角度出發,只要是自己覺得OK願意做的工作就通通寫上去,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很合理、反正這些工作我都願意做,但對方看了可能會很傻眼,而且有些人列出來的職務類別真的五花八門、八竿子打不著。
 
同時應徵 業務人員/行政人員 還算常見,甚至看過同時應徵 運動教練/清潔人員...看到這份履歷的人一定會有各種OS吧!隱者絕對不是歧視職業,而是看到這樣的履歷,根本不曉得他到底想做什麼,不管是哪一種職務的企業想要找他,可能都會打點折扣。
 
通常看到這種設定,就會知道他的履歷自傳是自我介紹的寫法,沒有針對目標職務進行客製化設計。不同工作需要的職能和經驗是不同的,如果沒有設定好目標,就會因為同時呈現所有資料,導致你的關鍵價值淹沒在雜訊中,甚至完全沒有抓到應徵這份工作的重點。
 
通常企業不會花太多時間那麼仔細地看一個人的履歷。因此,同一份履歷,只能用來應徵關連性較高的工作,不同工作屬性需要另外設計不同履歷。舉例來說,很多人會同時應徵行銷和業務,但其實行銷和業務所需的技能側重點還是差很多的。
 
D. 工作描述:凡是在制式欄位中可以自由填寫的部份,就是你可以把握的機會
 
這邊是第二大坑!難得有一個那麼好發揮的地方,很多人卻只填入超級簡單的內容...。凡是在制式欄位中可以自由填寫的部份,就是你可以把握的機會,切記切記。
 
不論是資深職人或社會新鮮人,挑選想要呈現的工作經歷時,須考慮的是「相關度、代表性和時間性」。首先,要考量這份經驗是否跟工作相關,直接相關的優先填寫,不太相關的則可以視情況和需求寫。像很多人求學階段的工讀實習經驗很少,也很多是在便利商店打工,跟未來職務可能沒有太大關連,但為了填充版面還是可以呈現,至少你比別人多了一些實際職場的歷練,而且我覺得便利商店店員根本萬能、以一擋百。
 
其次,如果你是很有企圖心和計畫的人,或已經在職場累積多年,大概會有很多相關度高的經驗,這時候請思考代表性,挑選出較能代表經驗和戰績的經歷,最終呈現出來的經歷控制在3-4個左右,其他可以放入自傳描述。最後,也要思考這些經驗彼此之間的時間排序,如果時間流逝卻看不出來明確發展目標、或那份相關經驗在很久以前,可以在自傳主動做些解釋。近期相關的經驗是最有說服力的!
 
 
工作描述的寫法,簡單來說可以分成兩個部份:工作職掌和工作成就。隱者建議列點,比較精簡有條理,用2點左右撰寫工作職掌,再用2點左右寫出工作成就。工作職掌就是一般人會列出的內容,呈現出基本經驗;工作成就則是很多人沒有寫到的部份,包含重要專案經驗、知名品牌合作、預算規模金額、流程改善數據、工作績效表現、顧客滿意回饋等等,這些才能襯托你的價值。如果真的寫不出來什麼成就,有深度地寫出工作所學也不錯。
 
另外,除了工作經歷,對新鮮人來說,求學經歷也是很重要的,有些想要轉換跑道的人,過去所學也可以在此時派上用場,但人力銀行的履歷格式沒有相關欄位,這是非常大的侷限,只能寫在自傳裡面。但如果是自製履歷,一定要描寫求學階段的經歷。
 
E. 技能專長
 
終於來到最後一個部份了!外文、方言、工具、技能、證照,這邊要好好填寫,如果人資直接搜尋領域關鍵字的話,有置入關鍵內容的履歷就會被找到。外文能力的聽說讀寫都只是參考用,企業還是比較看多益成績之類的。
 
需要注意的是,HR很重視這塊區域,如果是自製履歷就可以用版面重點強調,但在人力銀行的格式裡面可能只有一兩行,很容易被忽略,建議如果有重要的專長技能,一定要在自傳再次提及,甚至獨立成一個段落來寫。這個技巧對於設計師、工程師等需要專業技術的職務來說尤為重要。
 
本文由【隱者的旋律】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eyeseenews-15098089635e1ae3d7d28fd
筆者在做履歷健檢時,很多人詢問:「即使參考許多履歷範本,為什麼履歷看起來還是覺得很弱?」
好像怎麼寫就是寫不出專業感,但也不曉得差在哪裡。
其實除了版面設計以外,重點在調整履歷內容,凸顯專業性和個人特色。
只要運用以下4個技巧,你的履歷就可以煥然一新、展現價值!
 
 
 
A. 運用關鍵字、行話
 
上一篇履歷攻略,在目標研究階段強調了關鍵字的重要性,但關鍵字的功能不是用來聚焦履歷內容而已,還會有額外兩個效果:
 
1. 當HR從人力銀行系統中搜尋履歷時,可能會直接查找特定技能、經歷或證照,有放入正確關鍵字的履歷,才會出現在HR的視野範圍,沒放關鍵字的履歷根本就不會出現。
2. 如果不是透過人力銀行履歷應徵而是投遞自製履歷,審閱邏輯其實也很類似,HR都是透過瀏覽關鍵欄位和關鍵字,快速判斷求職者的勝任度。通過初步篩選之後,才會仔細查看細部內容。
 
Tips. 關鍵字的用意在於使用「行話」,行話是該領域中的人習慣使用、期待看見、會有反應的文字,通常也反映了專業層次與當前趨勢。因此關鍵字的出現,可以立刻吸引對方的目光。
 
 
B. 具體描述
 
很多人在寫履歷自傳時,相關經驗雖然會帶到、但寫得不夠具體,因而無法有效地展現出過去累積的專業和經驗。
 
看過一份應徵市調人員的履歷提到「幫教授跑統計分析問卷」的經驗,內容很合理、也正確,但對方其實無法從中判斷這個人的能力水平。
 
站在企業的立場,對方可能會想進一步了解:這個人會使用哪些統計分析軟體和方法?處理過哪些類型的資料:分析過什麼議題、是否有政府單位或知名品牌合作經驗、研究過哪些產品和產業?資料可以處理到什麼程度?有用過樞紐分析嗎?能不能獨立完成?效率如何?研究報告完成之後,帶來的實質貢獻是什麼?寫得越具體,對方越能了解你的能力水平。
 
Tips. 這邊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寫得太瑣碎變成流水帳,必須先思考到底想呈現什麼職能。有人把餐廳外場的經驗寫得非常仔細:「負責客人帶位、倒水、點餐服務、維護清潔,收拾碗盤、清理環境,再佈置桌面。」但這些屬於比較基本的事務處理,也是一般外場的共通能力,因此可以選擇強調其他面向。
 
 
C. 有感技巧:量化
 
量化技巧在網路上有很多教學,算是具體描述的一種延伸。我在系列第一篇文章裡面提到的預算規模金額、流程改善數據、工作績效表現、顧客滿意回饋等部份,都是可以數據化呈現的內容。一般在文案撰寫的時候,通常也會強調數據呈現,很多網站也會運用這種方式呈現過去的累積,可以有效地吸引受眾目光。
 
 
 
Tips. 有些人可能覺得實際數字不好看,例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好不容易讓粉絲人數從50人變成200人,於是寫上「成長400%」這種浮誇的數據...沒有寫實際數據、只有寫比例,通常還是會被打折扣。
 
 
D. 前面分項拆解之後,最後提供一個整合架構:BAR
 
要描述一段經歷時,可以拆成三個部份:Background背景 + Action行動 + Result結果。有些履歷顧問會教STAR技巧,但根據隱者個人實際操作和運用的經驗,實在很難分成四個部份,所以我通常以區隔出三個部份為主。
 
 
1.       Background背景:
描述背景條件,是為了襯托你的能力。如果工作進行時存在限制:預算不多、時間很趕,或沒有人可以支援專案,那麼即使其他人也有類似成就,但相較之下,你的環境條件更加嚴苛,此時你的能力價值就會被凸顯,因而從競爭者當中脫穎而出。
 
舉我的演講經驗來說:「擔任講師第一年即累積超過40場次演講經驗,演講人次突破2000人。」因為資深講師累積的演講人數,一定遠遠超過我的經驗,所以要把「第一年」這樣的先決條件說出來,當成判斷的依據。
 
2.       Action行動:
在任務中做了什麼,這是大家都會寫到的內容,但容易流於表面。可以參考上述第二點來撰寫這個部份,將工作內容寫得具體到位。
 
3.       Result結果:
有數據資料的成就,就以數字呈現工作成就,參考上述第三點撰寫。例如:負責預算規模、取得多少專利、績效表現排名、成本改善/效率提升數據、服務滿意度回饋等等。沒有數據的話,可以嘗試用經典案例展現工作品質。
 
 
 
 
eyeseenews-12527427895ddba47c10ec4

最近筆者在讀高敏感族的書,作者寫到:

「高敏感族會深入地處理所有資訊,
外界刺激對他們來說經常過於強烈、高敏感人非常容易和其他人的情緒共感。
這一切導致他們需要和外界保持距離、需要獨處,結果就被貼上害羞內向的標籤。

真是完全命中、字字誅心、萬箭穿心...
但同時也有一種,被同理的感動。
 

                                                                           飛啊!


我很早就知道自己是這樣的人,只是最近才看到相關的心理學研究內容。
我不喜歡恐怖影片、不喜歡黑暗劇情、不喜歡太過吵鬧、不喜歡過度擁擠。
人群、聲音、衝突、肢體動作,很多東西對我來都過於強烈、無法負荷。

此外,也不敢看太感人的東西 XD
曾經看到報導寫說:有個住在偏鄉的小女孩,她的夢想是去吃一次麥當勞,
我瞬間竟然感受到那心情而熱淚盈眶,當下連我自己都震驚了!!!
更不用說很久以前看《一公升的眼淚》,直接拿整包衛生紙放旁邊隨時用。
後來朋友推薦《7號房的禮物》之類的影片,我乾脆就不看了。
沒別的,就是怕哭太慘。

很多刺激、資訊和情感,對高敏感的人來說都太強烈了。
這不是個人觀察的猜測和推論,而是有生理基礎的證據。
據作者說,約有15%-20%的人屬於高敏感族群。

其實正面地來看,高敏感族比較能深入了解狀況、察覺細微的改變、同理他人、體驗深刻的幸福,
好好造就並使用的話,高敏感特質會成為絕佳的優勢。
不過,因為這個社會有主流價值的判斷、父母或同儕也不一定能夠瞭解這樣的小孩,
所以高敏感人在成長過程中遭遇許多錯誤對待,
連我們自己也錯誤地看待自己:覺得自己這樣不好、不喜歡自己的樣子。

為什麼要提到高敏感的例子呢?
因為和大家討論職涯發展時發現,有很多人不喜歡自己擁有的特質。
認為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事情沒有前途、收入不好,應該要像誰那樣比較好。
明明是自己擁有的寶貴特質,卻認為那個特質很沒有用。

這樣的思維最可怕的是:會連帶討厭你自己。

你善良、敏銳、藝術創造、人文關懷和理想主義的特質,在物質主義凌駕的地方似乎一無是處。
「連我最擅長最喜歡的部份都沒有價值了,哪還會有其他價值呢?」
你的內心深處會不喜歡這樣的自己,然後影響你的生涯適應力 (career adaptability)。
 

                                                                             小飛象                    


大家看過小飛象嗎?
小飛象 Dumbo 的耳朵特別大,因而受到其他動物的嘲笑和霸凌,媽媽也在保護他的過程中被關進牢籠。
Dumbo 後來在好朋友老鼠的鼓勵下,逐漸找到自信,甚至發掘自己可以飛翔的本領,成為翱翔天際的動物明星。
 

儘管這個世界對你偏頗,但你可以選擇對自己公平。


這個世界充斥太多非真理,我們過度內化這些錯誤的想法之後,
用這些錯誤的想法鞭打自己、感到痛苦。
需要正確地了解真相、重新詮釋並建構過去的經驗,經由這樣的療癒過程徹底脫離出來。

在社會的主流框架下,礙於現實和經濟狀況,也許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最有天賦和熱情的方向,
但我們還是可以寶貴地看待自己身上的特質,一邊腳踏實地生活、一邊努力開闢出夢想和現實之間的第三條路。
這也是隱者一直以來的信念:幫大家找到更好的可能性。
社會企業、自由工作、新興職業...就是為了呼應這樣的需求、找出嶄新的可能。
而且,真正能讓我們脫離貧窮輪迴的,並不是某個工作,而是商業思維。
 


沒有相信並愛自己到底、不認定自己的人,會不斷跟別人比較,終究會倒下。
雖然生活不太容易矯正、雖然內心不斷受挫,但責備自己是錯誤的方法,這種錯誤的想法會讓自己受傷。
有時候你的生活無法按照你的心意、按照你的理想成就,因此感到辛苦,
但你要相信你自己、指導並做到底,這樣才能結出果實。

愛你自己吧!而且不斷對自己說「你做得到」,也不斷相信吧!
這樣即使你筋疲力盡還是能站起來、即使受挫還是能站起來,
也能以著「沒有受傷的內心」前進。


本文由【隱者的旋律】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重新與世界連結 走出藍色深海》。圖/天下生活

今年五月甫出版的《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重新與世界連結 走出藍色深海》(中譯本),作者約翰.海利以自身憂鬱症及用藥經驗出發,深入採訪社會科學家、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演化生物學家、社會運動人士、以及深受憂鬱症所苦的人,試圖找到造成憂鬱症的真正成因與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