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21年6月17日 18:00 何語嘈

疫情總會過去 先讓我們改造心靈迎接未來

在COVID-19出現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應該沒想到,我們離大規模傳染病的距離是如此地近,近到讓我們猝不及防。畢竟之前的SARS、伊波拉、H1N1都沒有如此快速、大規模的傳染,且致死率很高,因此不會影響多數人的生活。上一次類似的傳染病,還得回溯至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

利用google查詢結果,截至2021年6月17日上午10時,COVID-19全球病例數為1.77億人,死亡人數為383萬人,而且短期內還看不到疫情結束的可能。當然,COVID-19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生命的消逝,還有死者親友內心的傷痛,經濟上的損失,生活的種種不便,但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省思人在地球上的角色,這句話雖然有點老套,可是非常重要,不能不提。

疫情期間,有幸讀到一本探討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發展影響的書《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該書作者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被譽為當代史學泰斗,在芝加哥大學歷史學系任教40年,著作等身,其中《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更曾於1964年榮獲美國國家書獎。《瘟疫與人》一書出版於1976年,講述從人類尚在茹毛飲血時,到近代全世界往來密切頻繁為止,傳染病其實一直影響人類生活,例如天花、黑死病、梅毒、痲瘋病等。每次大規模傳播,都帶給人類慘痛的損失,甚至阻礙人類文明的發展,尤其在人類尚未發明疫苗(人類第一支疫苗是牛痘),公共衛生也尚未獲得重視時。

當時,人類只能依靠治療成效有限的藥物,以及自身的身體素質來對抗傳染病,效果自然不好,宗教遂成為撫慰人類心靈的最佳方式。然而,隨著近代醫學的發展,傳染病對人類的威脅已經不再是絕對的,畢竟人類已掌握越來越多的防疫手段,例如開發疫苗、隔離病者、建立公共衛生體系等。因此,縱使傳染病不會絕跡,但作者對人類抗疫的前景,抱持樂觀的態度。

老實說,看了這本書,對抗疫前景增加了不少信心。因為傳染病不是現在才有,過去先人們在沒疫苗、缺乏醫療資源,最多只能隔離病患的情形下,都能撐過疫情大爆發的時期 ; 現在的我們,擁有更充足的資源,沒有理由會倒在傳染面前。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信心戰勝疫情,並在疫情結束前保持平穩、樂觀的心情。

不過比起討論疫情,更應關注人在地球上扮演的角色。雖然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但是否有善用較其他物種更高深的智慧來扮演地球好公民的角色?從目前結果來看,顯然沒有。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大多被破壞,少有人間淨土,反而當人類因疫情關係少出門,自然環境才重新煥發生機。新聞曾報導孟加拉灣已多年不見海龜前往該處海灘產卵,但因為COVID-19的關係,人跡變少,又再出現海龜產卵的景象。

透過這次疫情,發現我們其實並沒有那麼強大,小小的病毒就可以輕易地奪走人類的性命,所以我們並不是萬物的主宰,可以操縱或創造一切,頂多只是管理者。既然只是管理者,就應善盡管理之責,讓自然依循其已存在之法則運行,而非毫無節制地開發,及取用自然資源。

因此,與其每天憂心疫情發展,讓自己處於焦慮,不如先省思我們過往的生活,感受萬物運行的自然之道,並進行心靈改造,學習成為一位良善的地球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