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22年10月24日 21:08 何語嘈

君主立憲或民主共和:英女王逝世時產生的一點小議論

今年9月8日英國伊麗莎白二世過世,享年96歲,在位70年期間歷經大英帝國瓦解與大英國協的建立、冷戰的終結等世界大事,堪稱有史以來世界變化最為激烈的時期;同時在這時期,也有不少質疑王室存在必要性的聲音出現,但伊麗莎白二世憑藉她個人的特質及親民的形象,一一化解危機,使英國王室仍為英國人民所擁戴。

伊麗莎白二世過世時,除許多國家政府及人民表達哀悼,我國亦有部分人士為文表示英國能平穩度過一連串的危機,是因英國王室發揮隱定民心的效用,而中國從民國肇建到中共建立政權,紛爭不斷,甚至爆發內戰,到現今民主自由求之不得,是因中國未採君主立憲,而行民主共和,言下唏噓不已,恨不得時光立即倒回清末,好讓君主立憲能在中國大陸這塊古老大地上施行,讓中國人民能享受自由民主的種種好處。

實施君主立憲是有條件的
然而,實施君主立憲是有條件的,不是想實施就能實施,否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本是君主統治,包括中國,轉換成君主立憲絕對比採行民主共和更加適應,人民也更加熟悉,但為何現在世界上採行君主立憲的國家只剩少數,且政局穩定者大都為歐洲國家。

因此要回過頭來探討實施君主立憲的條件為何?首先,要有一個能被該國多數人民所接受的王室存在,假如該國王室長久以來倒行逆施、作威作福,人民積怨已久,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或縱使該國王室未惡劣如斯,但人民覺得以該王室作為國家象徵,是一種恥辱,君主立憲就無實施的可能。

其次,王室要有權力限縮的覺悟,甚至是成為虛位元首的雅量。君主立憲基本上會限制君主的權力,雖然限制程度不一,但絕對會失去過往專制君主的「朕即天下」,凌駕一切的權力。因此王室必須體認接受君主立憲,就是放棄絕對權力,把原本屬於自身的部分權力讓與人民選舉出來的代表行使,如沒有這種覺悟,悲慘的命運就是王室被推翻。

所以,實施君主立憲必須是王室與人民都願意接受這套制度,如有一方不接受,該國政治、社會必然動盪不安,難以穩定發展。

中國有成功實施君主立憲的可能性嗎?
對照上述條件,中國如果實施君主立憲有成功的機會嗎?首先清朝末年,中國內則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外則割地賠款、幾乎有被瓜分之禍,人民怨氣沖天,成就了革命的土壤,雖在千年帝制與傳統社會保守氛圍下,革命不易成功,但清政權並不穩固,隨時有被推翻之危機。

顯然當時愛新覺羅王室並不受中國人民擁戴,能夠繼續統治,無非是與士紳階層利益尚屬一致,一旦利益出現衝突,統治基礎即不復存在,辛亥革命得以成功,即有史學家歸因於保路運動的發生,湖北、四川一帶的仕紳認為己身利益被清政府侵奪,方轉為同情革命,甚至是支持革命。

此外,當時除卻愛新覺羅王室,中國也沒有其他王室存在,明代朱家王室已是昨日黃花,縱使存在,憑其臭名聲,也難獲得中國人民的支持。而依中國民情,更不可能去其他國家王室找來王子或公主來中國建立新王室,成為實施君主立憲的基礎,所以第一個條件並不存在。

其次,中國歷代王朝皆是集權、專制,縱使在朱元璋廢除宰相之前,百官利用相權來抗衡君權,希冀約束君主權力,避免其胡作非為,但強悍的君主透過罷相、挑起派系互鬥等種種手段,也總能擺脫群臣設下的種種束縛,因為權力太香了,只可自己獨享,豈容他人分霑。

因此,可想而知,實施君主立憲,將部分權力讓與人民選舉出的代表,對王室來說是多麼難受。清末,愛新覺羅王室為挽回人心,曾一度推動立憲,然而,此舉措僅是為延續其統治,並無真心,反而導致部分原本支持君主立憲者轉而支持革命,所以愛新覺羅王室並無實施君主立憲的覺悟。

再從後來的張勳擁護溥儀復辟,甚或溥儀寧為日本扶植之滿州國魁儡,在在顯示愛新覺羅王室並無意願與中國人民分享權力,只想著如何使國祚綿延,因此實施君主立憲的第二個條件也不具備。

君主立憲或民主共和成功基礎在於公民社會
從以上的探討,我們可以知道在中國實無實施君主立憲的可能,因此與其欽羨英國君主立憲,還不如思考如何在中國大陸推動民主政治,而其中關鍵在於中國人民是否已具備爭取民主自由的決心與毅力,畢竟民主自由向來是爭取而來的,而非掌權者的憐憫施捨。

曾經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一度有機會朝向民主政治邁進,但八九民運遭中共當局無情鎮壓後,已難再現當初那股澎湃的激情與夢想,只剩寥寥數人在中共的專制統治及全民向錢看的誘惑中為民主的夢想苦苦掙扎。

因此,有理想的中國人不如先思索如何建立公民社會,藉由廣泛的社會參與,在各類團體內的活動中逐步熟習民主機制運作,並在尋求共同利益時,型塑出共同願景,進而促使一般中國人民對社會的共同事務產生關心,並產生利他精神,使中國人不再是中共政權壓迫下被分割、難以凝聚成群體的一盤散沙,從而爭取回自己應該享有的民主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