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圖/Mathias Reding: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1421247/

2022年注定成為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12月29日一代球王比利去世,享年82歲,他的一生成就非凡,不僅率領巴西隊3度奪得世界盃冠軍,讓巴西獨特、華麗的森巴球風風靡全世界,其本人也成為廣受世界歡迎的球星,甚至1967年隨球隊造訪奈及利亞時,當時處於內戰的奈及利亞還停戰24小時,以便觀看他的比賽。當然,他不只球員時代帶給人們和平,一生也致力推廣足球及推動社會公益。

2022年11月26日九合一大選,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地國民黨大勝,獲得臺北、新北、桃園、臺中等4個直轄市市長,以及新竹縣等9個縣(市)長寶座,意料之中是選前民進黨整體選情不利態勢明顯,國民黨選情因此相對樂觀,意料之外則是沒想到國民黨可以贏得這麼多個縣市首長席位。然而這次勝選不代表國民黨可在2024年總統大選及往後的地方選舉持續勝選,反而造成某些危機,如不謹慎處理,恐怕會反噬國民黨,甚至演變成「弱中央、強地方」的態勢。

實力至上,黨紀像空氣

此次苗栗縣長選舉,國民黨以議長鍾東錦曾有前科不予提名,而提名曾任水利會長的謝福弘代表參選。雖然在苗栗縣派系一向高於黨,國民黨的公職候選人往往是派系協調出來的,過去也曾有不滿黨提名脫黨參選的傅學鵬,但選舉期間國民黨包括縣長徐耀昌在內的許多公職卻跑去支持鍾東錦,還是史上頭一遭,結果謝福弘不僅未當選,甚至得票數位居第四,還輸給時代力量的候選人,是國民黨少有的慘況。
雖然鍾東錦準備向法院提告,希望回復被開除的國民黨黨籍,如果成功了,或許國民黨可以說尊重法院判決,但選舉結果早已昭告各界,只有實力才是王道,黨紀就是個擺設,沒有實力,縱使黨提名了又如何。未來可能還會產生一個結果,就是國民黨對黨的候選人如何產生完全沒有發言權,連參與協調的機會都沒有,只能被動地完成提名程序,類似於現在花蓮的情況。

打敗民進黨優先,同志情誼嘴上說說而已

再看隔壁的新竹市。經過地方極力堅持,本來想空降候選人的黨中央,最後勉強同意提名地方推薦的候選人林耕仁,然而後來情事發展變化之大卻出乎意料之外,競選活動中期之後林耕仁民調竟從第一直線掉落變成第三,反而由民眾黨的高虹安取代林耕仁位置,成為反綠陣營的盟主,以及泛藍民眾心情投射對象。
更離奇的是,林耕仁輔選人員在選戰最後直接公開宣示支持高虹安,林耕仁揭發高虹安疑似詐領助理費,反被說成是綠營側翼,直接被自家同志丟包,不僅市長選不上,連可輕而易舉選上的議員席次也為了參選市長而早已放棄,可說是最可憐的受害人。
雖然新竹市藍營人物說一切作為都是為了打敗民進黨,聯合次要敵人對付主要敵人,然而背棄同志情誼,改而支持他黨候選人,造成的裂痕恐怕不是那麼容易弭平,也讓所有國民黨參政同仁得到一個明確的教訓,打鐵要自身硬,同志情誼說說就好,輕信了就是下一個林耕仁。

沒有政策沒關係,挑動民眾對敵對陣營的仇恨值才是勝選關鍵

這次選戰國民黨沒有提出亮眼的政策,而是主打民進黨防疫不力、黑金亂象等,挑起民眾對民進黨執政不力的仇恨值,即使無法吸收到原本支持民進黨的選票,也可減弱偏綠民眾的投票意願,甚至不投票,從大選結果來看,國民黨戰略可謂成功。

然而,這是國民黨的勝利,但不是臺灣民眾的勝利,因為實施民主政治多年,我們還是只能挑一個比較不爛的蘋果,而不是挑一個比較好的蘋果。當然這不是否定民主政治,如果沒有實施民主政治,我們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透過民主政治的機制,讓國內的政黨都能成為好蘋果。

「強地方、弱中央」的態勢形成,黨恐弱化成選舉機器

國民黨遷臺後,為了穩固政權,在地方上長期扶持派系,多年下來有些縣市派系往往比黨更加強勢,在國民黨失去政權,再加上黨產被沒收,更難令黨員乖乖聽話,部分縣市不只派系化,甚至還有家族化的傾向,競逐黨中央權位反而要仰賴這些地方派系或家族的支持,「強地方、弱中央」的態勢逐漸成形,長久下去,黨恐怕只剩選舉提名的作用了。

當然,從另一角度來看,這樣的改變並不是壞事,畢竟民國初年國民黨改造是以俄國共產黨為師所再造而成的列寧式政黨,高度集權黨中央,基層很難將真實民意反映上去,其後隨著臺灣民主化,國民黨逐漸有所轉變,但與歐美民主國家的政黨性質還是不同,因此在這樣的演變態勢下,讓黨轉變成為只負責選舉提名的選舉機器,不再是發號施令的黨中央,或許更能抓住民意向背,對國內政黨政治發展或許也會是一件好事。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中共二十大)於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圖/攝圖網

今(2022)年10月22日中共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23日召開第20屆一中全會,選出習近平、王滬寧、趙樂際、李強、蔡奇、丁薛祥、李希等7位政治局常委,確定了往後5年的政治權力架構,同時也確立了習近平定於一尊的權力核心地位。

圖/《千元律師》劇照

2022是韓國律政劇爆發的一年,不論是喜劇、驚悚劇、職場劇、勵志劇,幾乎都是以律師、檢察官作為背景,不禁讓劇迷們陷入審美疲勞。但撇開這點來說,韓國的律政劇以精準針貶時事聞名,拍出人們敢怒不敢言的真相,看似誇張的情節,實則是諷刺比戲劇還荒誕的現實。

今年9月8日英國伊麗莎白二世過世,在位70年期間歷經大英帝國瓦解與大英國協的建立、冷戰的終結等世界大事,堪稱有史以來世界變化最為激烈的時期;同時在這時期,也有不少質疑王室存在必要性的聲音出現。

今年9月8日英國伊麗莎白二世過世,享年96歲,在位70年期間歷經大英帝國瓦解與大英國協的建立、冷戰的終結等世界大事,堪稱有史以來世界變化最為激烈的時期;同時在這時期,也有不少質疑王室存在必要性的聲音出現,但伊麗莎白二世憑藉她個人的特質及親民的形象,一一化解危機,使英國王室仍為英國人民所擁戴。

伊麗莎白二世過世時,除許多國家政府及人民表達哀悼,我國亦有部分人士為文表示英國能平穩度過一連串的危機,是因英國王室發揮隱定民心的效用,而中國從民國肇建到中共建立政權,紛爭不斷,甚至爆發內戰,到現今民主自由求之不得,是因中國未採君主立憲,而行民主共和,言下唏噓不已,恨不得時光立即倒回清末,好讓君主立憲能在中國大陸這塊古老大地上施行,讓中國人民能享受自由民主的種種好處。

實施君主立憲是有條件的
然而,實施君主立憲是有條件的,不是想實施就能實施,否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本是君主統治,包括中國,轉換成君主立憲絕對比採行民主共和更加適應,人民也更加熟悉,但為何現在世界上採行君主立憲的國家只剩少數,且政局穩定者大都為歐洲國家。

因此要回過頭來探討實施君主立憲的條件為何?首先,要有一個能被該國多數人民所接受的王室存在,假如該國王室長久以來倒行逆施、作威作福,人民積怨已久,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或縱使該國王室未惡劣如斯,但人民覺得以該王室作為國家象徵,是一種恥辱,君主立憲就無實施的可能。

其次,王室要有權力限縮的覺悟,甚至是成為虛位元首的雅量。君主立憲基本上會限制君主的權力,雖然限制程度不一,但絕對會失去過往專制君主的「朕即天下」,凌駕一切的權力。因此王室必須體認接受君主立憲,就是放棄絕對權力,把原本屬於自身的部分權力讓與人民選舉出來的代表行使,如沒有這種覺悟,悲慘的命運就是王室被推翻。

所以,實施君主立憲必須是王室與人民都願意接受這套制度,如有一方不接受,該國政治、社會必然動盪不安,難以穩定發展。

中國有成功實施君主立憲的可能性嗎?
對照上述條件,中國如果實施君主立憲有成功的機會嗎?首先清朝末年,中國內則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外則割地賠款、幾乎有被瓜分之禍,人民怨氣沖天,成就了革命的土壤,雖在千年帝制與傳統社會保守氛圍下,革命不易成功,但清政權並不穩固,隨時有被推翻之危機。

顯然當時愛新覺羅王室並不受中國人民擁戴,能夠繼續統治,無非是與士紳階層利益尚屬一致,一旦利益出現衝突,統治基礎即不復存在,辛亥革命得以成功,即有史學家歸因於保路運動的發生,湖北、四川一帶的仕紳認為己身利益被清政府侵奪,方轉為同情革命,甚至是支持革命。

此外,當時除卻愛新覺羅王室,中國也沒有其他王室存在,明代朱家王室已是昨日黃花,縱使存在,憑其臭名聲,也難獲得中國人民的支持。而依中國民情,更不可能去其他國家王室找來王子或公主來中國建立新王室,成為實施君主立憲的基礎,所以第一個條件並不存在。

其次,中國歷代王朝皆是集權、專制,縱使在朱元璋廢除宰相之前,百官利用相權來抗衡君權,希冀約束君主權力,避免其胡作非為,但強悍的君主透過罷相、挑起派系互鬥等種種手段,也總能擺脫群臣設下的種種束縛,因為權力太香了,只可自己獨享,豈容他人分霑。

因此,可想而知,實施君主立憲,將部分權力讓與人民選舉出的代表,對王室來說是多麼難受。清末,愛新覺羅王室為挽回人心,曾一度推動立憲,然而,此舉措僅是為延續其統治,並無真心,反而導致部分原本支持君主立憲者轉而支持革命,所以愛新覺羅王室並無實施君主立憲的覺悟。

再從後來的張勳擁護溥儀復辟,甚或溥儀寧為日本扶植之滿州國魁儡,在在顯示愛新覺羅王室並無意願與中國人民分享權力,只想著如何使國祚綿延,因此實施君主立憲的第二個條件也不具備。

君主立憲或民主共和成功基礎在於公民社會
從以上的探討,我們可以知道在中國實無實施君主立憲的可能,因此與其欽羨英國君主立憲,還不如思考如何在中國大陸推動民主政治,而其中關鍵在於中國人民是否已具備爭取民主自由的決心與毅力,畢竟民主自由向來是爭取而來的,而非掌權者的憐憫施捨。

曾經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一度有機會朝向民主政治邁進,但八九民運遭中共當局無情鎮壓後,已難再現當初那股澎湃的激情與夢想,只剩寥寥數人在中共的專制統治及全民向錢看的誘惑中為民主的夢想苦苦掙扎。

因此,有理想的中國人不如先思索如何建立公民社會,藉由廣泛的社會參與,在各類團體內的活動中逐步熟習民主機制運作,並在尋求共同利益時,型塑出共同願景,進而促使一般中國人民對社會的共同事務產生關心,並產生利他精神,使中國人不再是中共政權壓迫下被分割、難以凝聚成群體的一盤散沙,從而爭取回自己應該享有的民主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