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圖/何語嘈攝

兒子開始上班了。雖然工作跟時下熱門產業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應該可以安穩作一輩子,只要他沒有出大錯被開除,或有著一顆驛動的心常想著轉換工作。回想起他的求學路,一路走來磕磕絆絆,雖然成績在班上不是墊底,但也從來沒有名列前茅,長期就是謹守「中庸之道」不上不下地掙扎著。

2024年8月12日總統制定公布新住民基本法,我國總算有了一部專責新住民事務的法律。

新住民基本法制定公布及其重要內容

2024年8月12日總統制定公布新住民基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決定,基本法的重點包括以下幾點:(1)內政部應設置新住民事務專責中央三級行政機關,以統籌規劃、研究、諮詢、協調、推動、促進新住民就學、就業、培力、關懷協助及多元服務的相關事宜。(2)政府針對新住民總體支持事項應每年檢討,包含政策基本方向、各領域具體措施、支持經費來源及分配、其他新住民支持相關事務,每5年進行調查、擬定計畫,並將調查結果公開於網站。(3)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設「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4)為使新住民得以其語言陳述意見,各該政府機關必要時應聘請通譯傳譯之。(5)鼓勵各媒體事業製播新住民語言文化之廣播、電視節目或影音,並得予獎勵或補助,以保障新住民媒體近用權。(上述內容引用自立法院官網,網址: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3324&pid=242198)

新住民基本法的制定只是完備移民政策的開端

有了新住民基本法我國總算有了一部專責新住民事務的法律,而不再是散落於各個相關法規,如入出國及移民法、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就業服務法、國籍法;也不再侷限於入境、居留、工作許可、取得國籍等面向,而是擴及生活各層面;並有了專責機關,也明確規範設置新住民發展基金以照顧及輔導新住民。然而,有了新住民基本法就代表我國移民政策完備了嗎?恐怕還無法這麼樂觀,因為基本法定義的新住民少了人數最多的外籍移工,對此族群的忽視將限縮移民政策的完整性;此外基本法通常僅規範原則性、方向性及目標性的內容,往往只具宣示作用,因此還需要許多規範執行面的作用法搭配才能發揮實質效果;更重要的是基本法的制定過程太過倉促,不管是行政部門或是立法機關都未與新住民相關團體充分溝通、討論,因此並非一部能讓多數人滿意的法律。不過回顧我國移民政策的發展,已經算是一大進步,至少可以說「先求有再求好」。

我國移民政策從無到有

所謂的「移民政策」是一個國家在其人口管制的策略中,對於移入的新移民者,與移出之我國國民,所採取之人口移動或人流移徙之處理模式或主張。(參見2014年4月文官制度季刊第6卷第2期,陳明傳,我國移民管理之政策與未來之發展,第36頁)白話一點來說就是一個國家對於移入人口與移出人口的態度,是歡迎還是排斥?歡迎或排斥的程度為何?希望哪些人口移入或移出?可以接受多少數量的人口移入或移出?然後依據上述問項評估決定採取寬鬆或緊縮的政策,以及推出相關搭配的行政措施。因本文僅想討論移入人口,所以文中的重點將聚焦在此。

(一)國際通婚頻繁才出現移民議題,並進而制定相關移民政策措施

根據經驗,政府的政策通常是為了迎合民眾的需求才制定出來的,鮮少會有超前的政策出來,移民政策的發展正是如此。早期我國是沒有移民政策的,因為民國初年政治混亂加上軍閥割據,不會有多餘的心力去思考移民問題;遷臺之後,為了避免外部不利因素進入,危害國家安全及擾亂社會秩序,因而嚴格管控人員的進出,當然也不會有移民事務。直到解嚴及開放國人出國觀光之後,國人與中國籍及東南亞籍人士大量通婚,婚姻移民快速增加,有關移民的生活適應、就業輔導、二代教養等相關需求逐漸浮現,2003年陳水扁政府訂定「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2016年更名為新住民照顧服務措施)分為8大重點工作,包括生活適應輔導、醫療生育保健、保障就業權益、提升教育文化、協助子女教養、人身安全保護、健全法令制度及落實觀念宣導,由各部會及地方政府等相關機關依職權辦理,並定期召開會議滾動修正推動措施。2005年設置「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2016年更名為「新住民發展基金」),以每年維持新臺幣10億元的規模,持續推動新住民及其子女之家庭照顧服務。(引用自內政部移民署2024年7月31日發布「新住民照顧輔導」,網址: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5388/7178/223704/)

2007年1月2日內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改制為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機關屬性從警政機關變身為一般行政機關,從此我國對於人口的進出從管制變為管理,政策思維有了大幅度的轉換。加上我國人口少子化及高齡化問題浮現,被動接納移民逐漸轉為積極引進移民,政府也於2008年公布人口政策白皮書,針對少子化、高齡化及移民等人口3大議題提出相應政策及執行措施,算是開始系統化地提出移民政策措施,但因為比較偏向執行面,所以只能說較2003年的「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有些許的進步。

(二)外籍移工處境弱勢,相關權益較難獲得保障

與此同時,隨著國內人口增長趨緩,大型公共建設不斷推出,工廠勞動及家庭照護人力需求增加,我國自1989年起不斷引入大量外籍移工以填補國內勞動力的不足。然而,相對於婚姻移民,外籍移工的權益保障相對薄弱,更曾爆發多起爭議事件,如2005年的高雄捷運泰勞案,重創我國國際形象,監察院也曾多次立案調查或對相關部會提出糾正。此外,因外籍移工轉換工作不易,部分移工為來臺工作支付一定數額的仲介費用,為儘早償還借款及賺取更多收入改善家庭經濟情況,也產生大批失聯移工。

因應上述情形,行政部門也採取相關改善措施,如修正就業服務法規範私立就業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從事就業服務業務,不得要求、期約或收受規定標準以外之費用,或其他不正利益。並與部分外籍移工輸出國協商建立「直接聘僱」機制,以及成立「直接聘僱聯合服務中心」,以改善移工被不良仲介剝削情形。放寬家事移工在臺工作期限最長可到14年,從事「海洋漁撈工作」及「為因應國家重要建設工程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工作」之移工在臺工作期限最長可到12年。另外也建置外國人勞動權益網(含英文、他加祿語、印尼語、越南語及泰語,網址:https://fw.wda.gov.tw/wda-employer/home ),設置24小時勞工申訴專線1955,以便利外籍移工查詢攸關其權益之相關資訊,或者取得相關之諮詢服務、申訴服務與法律扶助諮詢資訊提供。

結語

雖然新住民基本法的內容有所欠缺,還有賴立法機關與行政部門合作逐步將其完善,但至少代表我國政府正視新住民相關權益保障的必要性,並以法律明確規範,這是一個好的開端。當然法律規範是一回事,能否有效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這就需要全民共同來關心,並提供寶貴意見,使新住民能在我國安身立命。

本文算是針對新住民議題做一個整體概述,其後也將就新住民相關法律與政策措施的制定與推動持續探討,或就相關議題進行剖析,期盼能拋磚引玉,讓更多國人關心與我們共同生活在寶島臺灣的這群新住民。
 

圖/何語嘈

同處東亞,又都曾為日本殖民地,對於朝鮮半島(或韓半島)臺灣民眾並不陌生,三星、現代、韓流、北韓金氏家族、光州事件、韓戰、38度線等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但這代表我們熟悉這個半島嗎?其實,必須坦承我們只是一知半解,因為要深入探討許多事情背後的來龍去脈,往往腦袋只是一片空白或只有隻字片語,只能瞠目以對。2022年6月5日由左岸文化出版的《朝鮮半島現代史:一個追尋驕陽的國度》中譯本正是帶領我們深入理解為何朝鮮半島長成現在的模樣的一本好書。

圖/何語嘈

我們必須體認民主事實上是脆弱的,隨時有可能因不對的人、不對的事而被斲傷,甚至是摧毀,而且這些不對的人與事往往是來自內部而非外部,最近這段期間,臺灣政治上的動盪正印證前述的說法。其實,關於民主的脆弱早就為人所知,因此近來我國社會一直有聲音呼籲應深化臺灣民主,或建立民主韌性,避免好不容易建立的民主制度毀於一旦。

為何民主是脆弱的?要了解這點必須先探究何謂民主,以及民主的特徵為何。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民主指人民的統治,是一種政體,其中人民擁有平等參與公共政策的參與權。從上述說法可以發現幾個關鍵詞:「人民」、「平等參與」及「公共政策」,也就是事關眾人的公共事務人民都可以平等參與,而不只是限於某些人或某些團體、階級。至於民主的特徵,依筆者所見,不外乎下列幾項:(1)由全體人民選出代表來治理國家;(2)定期舉辦自由、公平的選舉;(3)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4)保障基本人權;(5)強調包容、合作與妥協。

民主政治關鍵是「人」

因此民主制度可否正常運作,關鍵在於「人」,也就是這個國家的絕大多數人民相信民主制度是優於其他制度,並堅定維護該制度的運作;尊重每次的選舉結果,不因失敗就無法接受或抵制;了解民主最重要的精神是包容、合作與妥協,所以彼此之間是競爭者不是敵人,更應以溝通、說服來爭取支持,而非脅迫對方就範。然而,畢竟民主制度的施行是近2、300年間的事(雅典的民主與現代的民主還是不太相同),只佔人類6,000多年歷史的一小部分,時間並不久遠;權力的誘惑是自古以來最大的誘惑,鮮少有人可以抗拒,因此權力必須分散且相互制衡,否則尚未得到的千方百計想得到,得到的又難以放下;民主強調溝通、說服,決策過程相對緩慢,對比之下似較專制政權缺乏效率。因此,一旦人民不認為民主制度是好的制度,或對持不同政見的人或群體抱持敵意,無法相互包容與妥協,或難以接受選舉的結果,久而久之民主制度就將陷入混亂,甚至終結。

臺灣民主仍未臻完善,從政者應珍惜,勿仇恨動員

臺灣走上民主之路不過2、30年,雖然近幾年屢被歐美國家稱許,但事實上臺灣的民主仍有諸多需要改進之處,如國家認同的差異導致激烈的統獨之爭,至今仍盤踞在臺灣並未消失;政黨對立嚴重,許多政策難有共識,影響政務推動;近年新興媒體崛起,加上境外勢力有意操弄,假訊息充斥,破壞社會互信;民眾對民主政治缺乏深刻認識,致使民粹興起,或不時出現懷念威權統治時代的聲音;未全面檢視政治人物或政黨言行與政見,致使爭議人物仍活躍於政壇,且部分政治人物被神格化;政治淪為口水與綜藝化,無法有效溝通、討論公共事務,使民眾對政治漸趨漠不關心。加上外在中國的威脅,使臺灣的民主之路更加險峻。

上述種種最令人擔心的是政黨的對立,進而造成各自支持者間彼此的敵意上升,這種現象如持續惡化,將使雙方之間壁壘分明,無法對話。然而,如本文一直強調的,民主的精神在於包容、合作與妥協,也就是雖然大家意見不同,但可以互相包容,並在溝通與說服的過程中各自退讓尋求妥協,最終抓住合作機會,促使公共事務可以逐步推進。可是現在臺灣政治人物常走偏鋒,以壓制、羞辱對方為目標,甚至鼓動自己的支持者在社群媒體發表攻擊性文字,如此怎能降低彼此敵意,進行合作更將是緣木求魚。雖然本屆立法院目前通過一些政治性低的法案,如再生醫療法、國籍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及姓名條例修正案,但不知在敵意持續上升的情況下,還能有多少福國利民的法案可以通過。甚至最後如演變成焦土作戰,臺灣的民主政治還能走多久?細思之,不禁令人擔憂。

結語:民主社會沒有人可以成為局外人

因此,誠心地呼籲,國內各政黨應秉持民主的精神,放下對彼此的仇恨,以理性的態度問政,就政策、公共議題進行討論,並提出政策論述尋求人民支持。至於國人則應持續關心公共事務,提出自己的意見,但莫陷入激情,更不要被政治人物帶著走,而是仔細地評價他們提出的政策論述,以及觀察他們的言行。最後,請謹記民主制度的維繫與進步是每個國人的責任,沒有一個人可以成為局外人。
 

一趟馬祖之旅,讓作者寫下對於身分認同的觀察及反思。圖/何語嘈

去(2023)年11月去了馬祖一趟,2天1夜的行程中參觀了一些重要景點,體驗馬祖緩慢但悠閒的生活步調,讓長時間處於壓力與快速環境中的自己得到放鬆的時光,更難能可貴地是有機會與當地長輩閒聊,分享生活甘苦並獲得他們生活處事的智慧。在對話過程中,有長輩提到中國,稱之為「祖國」,乍聽有些錯亂,一度以為是對方口誤或自己聽力出問題,再經確認無誤後,頓時覺得雙方彷彿有了距離。不過聽了他的故事就釋然了,並且理解他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