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6年12月7日 18:14 于志申

7天假被砍! 一例一休爭議背後 隱藏哪些關鍵

12月6日立法院場外勞團抗議,場內國民黨、親民黨與時代力量一致抵制、反對,勞動基準法修正案終於在民進黨立法委員人數絕對優勢下通過,歷經9個多月的紛紛擾擾,砍7天假與週休2日(一例一休)已成定局,但修法通過不代表一切爭議已塵埃落定,反而留下未來引爆更大抗爭的火種。

此次修法引發如此大的爭議,社會各界已有諸多討論,主要在於民進黨立場前後變更,在野時完全支持勞團主張的保留7天假與2例,但執政後面對資方強烈反彈,變更政策為砍7天假與週休2日,此舉不僅被昔日夥伴勞團視為背叛,也無法使資方感恩戴德,反而將自己搞成「豬八戒照鏡子」。

對於民進黨立場的轉變,社會各界應該都可以理解,因為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都無法迴避臺灣經濟主力是龐大的中小企業體,以及10幾年來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困境。因為任何勞動條件的改善,都可能增加企業營運成本,加上臺灣企業長期走薄利多銷的代工路線,經濟發展遲滯導致獲利更低,因此如大幅改善勞動條件可能使工廠外移或關閉,迫使執政者改革步伐只能放小、放慢。

當然,面對這種情形,執政者不能兩手一攤作出無奈狀,因為臺灣的勞動條件不佳是個存在許久的事實,任何政黨取得政權都有責任將它改變,否則臺灣經濟發展如果只能建立在勞工的血汗上,意味著臺灣只是一個血汗工廠,沒有什麼可值得誇口的。

透過上述分析,大約可以看到一個圖像:臺灣勞工的勞動條件不佳需要改善,但臺灣的經濟現狀又無法允許執政者下猛藥,全盤接受勞團的訴求。為何會產生這種令執政者左右為難的局面呢?

第一、啟動改革的時間太慢。如果政府於臺灣經濟仍持續大幅成長時,即逐步進行勞動條件的改善,相信企業主的心理牴觸不會那麼大,也更有能力配合政府推動改革。

第二、臺灣經濟轉型並不成功,多數企業仍走在代工的老路上,無法依靠創新與發展自我品牌獲取更高的利潤,只能靠壓低生產成本來保住微薄的利潤,勞工自然成為被犧牲的對象。

第三、臺灣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已和父、祖輩相異,過去老一輩的臺灣勞工為改善經濟狀況,可以忍受長時工作與加班,但年輕一代更重視自我實現與生活品質,不願再接受不合理的勞動條件,二者並無對錯問題。

因此,政府如要徹底解決勞資爭議,除了落實法規執行,加強勞動檢查,揪出違法不給假的老闆,以保障勞工權益外,更應積極推動經濟轉型,讓臺灣未來是靠創意賺錢,而不是再靠代工跟其他勞力更為低廉的國家搶食,這樣才能讓臺灣企業主更有能力配合政府改善勞動條件。

最後,還是要提醒臺灣企業主,應將員工視為事業夥伴,而非生產工具,有眾多成功企業的例子(如玉山銀行、台積電、台達電)顯示,員工被當成夥伴,會激發更大的生產力,並願意為公司付出更多,企業主得到的回報是超乎預期的。

另外,也要提醒勞團,改革應是溫和漸進的,強悍的工會未必會帶來好的結局,美國底特律曾為著名的汽車生產地,因工會的強力爭取,汽車工廠工人享有令人羨慕的福利,但現在卻呈現繁華落盡的淒涼,汽車產業大都外移,許多中、壯年人失業,這例子值得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