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6年10月21日 18:31 李晶英

不加薪就走?好人才應該這樣留

在職場上,設立公司原是為「透過每個人不同的觀點來看見彼此不同的盲點」而能使公司不斷前進。試想,當每個人都為了「維持表面的和諧」或因「害怕被開除」而不願說出「已察覺到的錯誤」,變得「噤若寒蟬」會發生什麼事?

《Absolute  Honesty》(暫譯為絕對誠實)一書中有個說法:「shoot  the  messenger」,內容提到,當員工告訴主管實話時,主管若對他們大吼大叫、認為他們製造麻煩;久而久之,人們就不再願意說實話。等到主管自己發現時,問題可能早已大到無法收拾。

柯文哲在競選台北市長時曾說「當一個說實話的人成為英雄,表示整個社會都在說謊」,這句話能得到那麼大的迴響與認同,原因就顯而易見了。當一個企業無法接納、吸取「不同於從前」的建議,以致於「聽不到實話」而無法作出改變並即時成長時,個人成長幅度高於公司成長速度的員工,會感到「不甘受限」而開始尋找新的出路。有話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里馬會出發尋找伯樂,尋找屬於他的位置;而留下的,是「留不住人才的公司」與「人才外流的台灣」。

如何當一個留住人才的「好管理者」?記者從多場優秀企業管理人的分享與相關資料中整理出以下列出4要點:

1 帶人要帶心:用心「帶」人而非「使喚」人。常有員工抱怨「家族企業」的弊端,其中最常見的是「公私不分」的狀況;員工之所以會抱怨這樣的狀況,主因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工作期待」被忽略,似乎成了「家庭小精靈」的角色。把員工作為「家族一份子」來看待其實並不是壞事,若在符合企業發展與員工職涯規劃的前提下,如同栽培自己的子女一般來栽培員工,想必這份「家」的溫暖也能進入員工心中,使他感到在公司是安定且可成長的,就能更全心為公司付出,帶來雙贏的果效。

2 建立「誠信」的公司文化:
(1)公司文化是由高層開始建立的,要讓員工願意說真話,主管必須在各種會議場合,不斷透過溝通,來展現希望聽到實話的渴望;同時透過分享案例,用行動向同事證明,那些願意提出反對意見或坦白無心之過的人,一定是安全的,不會因此受到懲處。而當主管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改正時,也能夠獲得部屬更多的信賴。
(2)彼此信任是合作關係的基礎,要以同理心、不傲慢、不預設立場,必須要有「人人都可以表達不同意見並得到尊重」、「沒有笨問題」、「沒有笨意見」的共識,專心聆聽對方表達的內容,才能建立起員工彼此之間、與上司之間的「互信」。

3 和員工站在同一邊:要和員工「講義氣」。當發現員工出現績效的問題應立即協助改善,而非等著秋後算帳。「秋後算帳」一詞原指「秋收後結算產量」,但近年來被用來比喻「等到事後再對反對自己的一方進行清算處理」。

另外,史丹福大學管理教授蘇頓在《好老闆,壞老闆》一書中,提出身為領導人要有「擔當」:領導人要扮演屬下的擋箭牌,幫他們擋下不合適的任務與干擾。要相信員工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去做;當員工被你信任時,就會愈來愈有信心,也更加投入工作。在表現得好的當下,就給予獎勵來肯定員工的付出,能讓員工更感受到公司對他的重視。

4 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用管理:當滿足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提出的人類需求層次的前四項(由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就能啟動人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也就是能讓員工「自動自發的工作」且「自願做得更多」。具體的方法像是:企業決策管理學教授史蒂芬·魯賓斯(Stephen P. Robbins)所提出的,讓員工有更多表達意見、參與決策的機會的「參與式管理」(Participative Management);或是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提倡的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主張由部屬和主管共同擬定個人與組織的目標,都是滿足員工的心理與社會需求的做法。

「無為而治」是最高竿的管理法;但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讓每個人都成為「管理者」,當員工感到自己是被尊重,且擁有部分決策權時,對公司的認同感與向心力會自然而然的提升,感到榮辱與共;當所有人都「把公司當作自己的」,領導人只需負責支持、指導、協調與整合成員的工作,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最大的效力,成就一個「持續成長」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