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號晚間,校園內琴瑟和鳴,一陣陣激昂、魔幻般的樂曲從逸仙館中傳出,原來是由巴洛克獨奏家樂團隆重呈現的《琴瑟和鳴,以「音」會友近「樂」遠來》成果音樂會,精采的演奏讓全場為之動容。巴洛克獨奏家樂團為中山大學的駐校樂團,長期致力於培育音樂人才,以及推廣古典音樂之美,然而,這次不同以往的古典巴洛克風格,他們所挑戰的是兩岸作曲家所創作的「現代音樂」。
《琴瑟和鳴,以「音」會友近「樂」遠來》的活動宗旨為:透過音樂進行兩岸交流。而本次交流活動計畫,由李美文、張玉山與張靜琪三位籌劃,並獲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委託辦理,以「作曲」為交流重心,邀請到數名大陸作曲家到本校進駐五十天,透過在地文化觀察、體驗,並與台灣作曲家互動,進而使兩岸作家譜出新曲、促進交流。
因此,在本次演奏會中,就有許多演奏曲目,是來自這些對岸的優秀作曲家,身在臺灣而產生的靈感之作
中山大學外文系榮譽退休教授余光中榮獲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表彰其不可撼動之文學地位,余光中於2月12日由行政院長親頒文化獎章、證書及獎金。
文化部公布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得獎人包括詩人余光中、建築學者漢寶德、作家齊邦媛。行政院文化獎是目前國內位階最高的文化成就獎項,旨在表揚對我國文化維護發揚特殊貢獻者,自1980年設立至今已有超過三十年的歷史,超過七十位德高望重的各界人士曾獲此項終身成就,專長遍及教育、政治、宗教學、哲學、史學、人類學等不同的研究領域,以及音樂、繪畫、書法、影像、版畫、歌仔戲、布袋戲等豐富的藝術類型。
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世紀,在華文世界享富盛名,「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余光中的文學成就已自成一家,其散文、現代詩、評論及翻譯滋養一代又一代的文學愛好者,前文化部部長龍應台稱其「文學地位不可撼動」。她認為得獎人皆是涓涓活水,豐潤台灣文化土壤,得獎實至名歸。
獲獎無數的余光中則謙虛地表示,感謝行政院的肯定與榮譽,他說,文化獎旨在回顧終身成就,除了使命感與終身堅持的目標之外,他打趣「還得有些年紀才行」。余光中並希望作品能流傳後世,「但求立言」,也期待更多知音。
1月25日海天一色的西灣會館,再度舉辦一月一度的中山校友早餐會。這次特地邀請到知名藝術家「陳建大明」來和大家分享藝術的鑑賞與收藏。或許因為題材太有趣,網路報名人數近百人!現場高朋滿座,十分熱鬧。
「藝術家不要總是關在工作室,要多出來與大家分享!」當年本來欲遠赴紐約深造的陳建明先生,因為前輩的一句話而決定留下高雄策劃駁二。看著如今有聲有色的駁二特區,陳先生笑道:「覺得挺欣慰的」。有感於台灣藝術教育的缺乏與對藝術市場的不重視,陳建明表示:「要看一個文明發展的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就是藝術!」
而藝術品的收藏更是一門大學問。一個藝術品的價值往往有很多變動因素:政治、時代、藝術家歷史定位等等,因此身為一位收藏家不只要熟知中西美術史,也要時常關注企業、政經資訊,也就是陳先生說的「藝企合作」。因為現場多是經理級的校友,因此陳先生舉的作品價位多為百萬或千萬上下,但反倒讓許多校友吃不消。「能否集資購買?」、「有沒有價位沒那麼昂貴的?」陳先生耐心地一一分析利弊,也但不忘提醒大家,現在有許多大家認為昂貴的藝術品,其實未來很可能價值更高,相對地,便宜的往後也不見得沒價值!而且藝術品不只是很好的傳家寶,更是一份心靈資產。讓你像擁有一塊保值金磚,還賞心悅目!
在演講後,許多校友紛紛與陳先生討教藝術市場上的資訊與觀念,但就在大家以為早餐會及將進入尾聲時。小提琴的悠揚樂聲響起,隨著的是生日歌與大蛋糕。原來這天剛好是校友會劉信陸理事長的生日!為此校友會秘密準備蛋糕還請到貓耳朵樂團的余青黛學姐拉琴祝壽。於是就在歡樂的甜食與歡笑中,校友會圓滿落幕。
這本書以日本人角度描寫韓國人,作者小倉紀藏坦承,隨著韓流席捲日本之後,日本人敏銳地感受到韓國成長帶來的壓力,想要瞭解韓國人的日本人一下子大為增加,所以研究韓國思想的她帶著使命感,以心、身體、愛、美、文化、人際關係、社會、語言、宗教、空間、時間、他者等十二個面向,把她所瞭解的韓國社會向日本人娓娓道來。
你知道為保育動物發聲,進駐台北並下鄉的1600隻貓熊嗎?你知道誰是促成將黃色小鴨引進高雄的幕後功臣嗎?
12月22日由中山大學生會舉辦的不專業講座系列第二場,請到了左腦行銷創辦人,現為執行長的程詩郁,來分享她對大學生的建議和她的人生經歷。
「你在年輕時做過最瘋狂的事是什麼?」、「怎麼放縱你的青春、放縱的很有價值?」一開始,程執行長就拋出這兩個問題刺激同學思考。在求學時常有同學為了怕點名,寧願很累也要到課堂上睡覺,對此她說,寧願花這堂課的時間到別的地方睡覺、聊天、看電影都可以,但她不希望同學因為點名,而不敢勇於做一種選擇,應該要去做自己認為更有價值的事。
程執行長在年輕時曾做過快遞、工廠女工、行銷員,但這都是不是她的興趣,只是想嘗試各行各業,所以就去做了;她表示:年輕時可以嘗試很多事情,不管做的事情是什麼,重點是你能不能在一件一件的事情中,都會有一點點的獲得。程詩郁第一份創業是賣天燈,這是她在當立委助理時的兼差,當時只是單純認為好賺,但在完全不熟悉市場的情況下,困難重重,懵懵懂懂地一直去做、去學,好不容易做到有起色,卻碰到寒流,銷量大減。程詩郁說她在這份創業中學到,做任何事,都不會如想像中簡單,成功不易,當你沒有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成功的機會就會變小。
現在是個社群世界,大家的思考通常都是在同儕的壓力、社會的與論等種種因素中下判斷。程詩郁建議:「應該嘗試一個人去旅行、一個走在路上,學著和自己獨處,去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看見自己的可能。」她認為大學就是個關鍵階段,在此時就是要透過各種活動摸索自己、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程詩郁認為現在大家對成功的普遍定義就是有錢,每次某企業家說了什麼話、批評,媒體就會爭相報導,但企業家不一定是對的,大家只是基於他們財富權勢。「成功不一定是有錢,我們都可以在沒有別人、社會的附加價值下,去定義自己的成功、追尋自己相信的價值觀。」程詩郁說。
程詩郁曾被問到:在大學沒學到什麼專業能力,這樣進入職場時怎麼辦?她說:「大學學的知識和職場要用的能力是有一段落差的,而且大學不是職業培養所,不能教你企業要的技能,同時,大學培養的是多元能力,像是閱讀、自我進修能力。」程詩郁說自己讀過景觀設計系、城鄉與建築所,她知道這兩種相關工作對她不適合,但她說因為了解過,才能知道自己天分和不天分在哪,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程詩郁鼓勵同學「眼高手高」,把夢想做大一點,逼自己去做不敢做的事,相信自己做得到。多元思考,她認為大家要去接觸理所當然和懷疑不合理的事。她最後提到,她覺得這社會現在都只是在做表面、假的事情,形式的東西,她做社會行銷,就是想發揮影響力做真的事,讓大家能去思考、判斷除了表面,每件事背後真正的意義,「我們賣的不是商品,是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