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這本書以日本人角度描寫韓國人,作者小倉紀藏坦承,隨著韓流席捲日本之後,日本人敏銳地感受到韓國成長帶來的壓力,想要瞭解韓國人的日本人一下子大為增加,所以研究韓國思想的她帶著使命感,以心、身體、愛、美、文化、人際關係、社會、語言、宗教、空間、時間、他者等十二個面向,把她所瞭解的韓國社會向日本人娓娓道來。

巴洛克獨奏家樂團

12月15日中山藝文中心在中山大學逸仙館舉辦了「浴火重生 幸福高雄再出航」音樂會,特別邀請到中山駐校樂團─巴洛克獨奏家樂團、高雄醫學大學合唱團的八位成員及歐開合唱團的女高音及男高音共同演出,為大家帶來一場激勵人心的音樂饗宴。

巴洛克獨奏家樂團以音樂家布洛赫的《第一號大協奏曲》拉開序幕,此首樂曲為布洛赫於1925年為弦樂與鋼琴所創作;這首樂曲帶領大家進入音樂的詩篇,享受古典樂曲的優美。除了古典樂曲外,樂團演奏了《造飛機卡農》、《西風的話》、《天黑黑》、《鑼聲若響》等四首台灣歌謠,透過精心的改編重新詮釋,懷舊的曲調讓觀眾們沉浸其中,每當樂曲演奏完畢,便掌聲四起,大家的讚嘆不言而喻。樂團也與歐開合唱團的女高音葉微真及男高音葉孝恩共同演出,加入了人聲合唱及熟悉的流行音樂歌曲,更引起大家的共鳴,觀眾們也不時跟著輕輕哼著。

在音樂會的尾聲,巴洛克獨奏家樂團及歐開合唱團的男女高音更與了高雄醫學大學合唱團的八位成員共同獻唱,並邀請現場的觀眾們一同高歌《愛拚才會贏》及《島嶼天光》,希望藉由歌聲及音樂,撫慰高雄因氣爆而重創的心靈。大合唱後場內掌聲不斷,也有觀眾大喊安可,感動之情表露無疑。音樂會後也看見觀眾們積極詢問樂團所出的CD,希望能收藏優美的樂音、保有這份感動的回憶。這場音樂也期許大家一起努力、幸福再出航,讓大家在寒冷的夜晚裡,享受一場溫暖人心的音樂饗宴。

余光中與楊導演的對談

莎劇名導楊世彭今26日於中山大學進行「半世紀舞台導演生涯的回顧」講座,與相識45年的余光中精采對談,余光中出招提問,楊世彭也欣然接招。手勢、表情豐富的楊世彭對上淡定鎮靜的余光中,現場氣氛熱鬧座無虛席,聽眾也踴躍提問。

楊世彭提到翻開報紙,從報紙上學到「人魚線」、「小三」、「劈腿」等新名詞,「到台灣來之前剛學會了『小王』」。近日報紙可見鞏俐批評金馬獎一事,楊世彭提到自己喜歡鞏俐演的「秋菊打官司」,但是不喜歡她批評金馬獎,「她算什麼」。楊世彭說到自己比較常看電影,偶爾追看日劇,笑稱自己「不好看的女主角不看」,因為不順眼。中山劇藝系主任王璦玲推薦甄嬛傳,「聽說女主角漂亮而且劇中美女如雲,應該追看一下」。

余光中自謙自己要問外行的問題,連續請楊世彭導演解釋「movie」、「film」、「motion picture」的差別,也提問「drama」、「theater」、「dramaturgy」等異同。余先生提到,百老匯新劇上演都會有劇評,但台灣劇評似乎不多,楊世彭導演則馬上回應「根本沒有」,楊導演認為台灣報紙沒落,被電視及網路影響,雖然他每天都看四份報紙,但是其中並無劇評,僅有娛樂新聞寥寥數語,短且不切題,楊導演認為這是可悲的,余光中也感嘆「觀眾之中充滿粉絲,但卻無知音」,楊導演希望這種可悲現象可以改善。他以紐約百老匯為例,劇團在首演後,到附近的餐廳等午夜劇評是慣例,劇評操縱戲劇生殺大權,但台灣並不重視這塊文化。

楊導演除了導戲也曾演戲,他笑說自己是普通演員,但是「是好導演」,自稱有自知之明的他懂得藏拙,因此以導戲為主。提起自己入行的經歷也十分有趣,當年準備在台大外文系畢業後出國進修教育,「我的志向是回台灣開辦貴族小學,要賺錢的那種」,但是沒有出國費用。不料一篇論文得到夏威夷大學戲劇系教授賞識,開出獎學金收他進戲劇系,從此走上導演之路。

余光中詢問楊導演悲喜劇何者容易表現人生,楊導演則回應兩者感覺不同,舉凡悲劇或正劇都要有一些人生哲理,喜劇或鬧劇則沒什麼大道理,他以明年即將上演的「誰家老婆上錯床」一劇為例,劇中描述國民黨小黨鞭和民進黨黨魁的女秘書偷情,結果在旅館發現屍體,「沒什麼道理但觀眾會笑得很開心」,余教授則以魯迅語錄作結:「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楊導演認為舞台劇無可取代,「能與觀眾一起呼吸」,電影則沒有頭尾,因此許多好萊塢大明星一陣子總要回舞台劇充電,現在好萊塢明星半數都有專業戲劇訓練。作為演員,是十分珍惜舞台劇這種一氣呵成的演出。

楊世彭駐校系列活動,「莎劇《仲夏夜之夢》的鑒賞」講座將於明日登場,將引導觀眾認識《仲夏夜之夢》與其歷經不同時代的改編與製作,並由楊導演示範《仲》劇著名片段的英文及中文朗誦,十分難得。第四場「莎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欣賞及演出」講座28日上午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辦,介紹《羅密歐與朱麗葉》在西洋戲劇史與近代的著名演出,並介紹莎劇英文中文朗誦的技巧。

余光中人文講座

第11屆國家文藝獎建築類得主、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姚仁喜擔任余光中人文講座駐校講座,10月1日以「建築 非建築 非非建築」為題,道盡建築對他而言的迷人與迷惑。

姚仁喜繼昨日介紹他的許多建築大作後,今日特別以一些「最小的案子」,甚至競圖失敗的設計說明他在建築路上的各種轉折。姚仁喜提到,他人生的第一個岔路是電影,雖然是從小的喜好,但2002年的夏天他拋下公司赴紐約進修才一圓夢想。第一位告訴他電影和建築很像的是楊德昌導演,姚仁喜認為,建築和電影的製作過程很像,包括分鏡、拼湊、剪接,然後說出故事;另一點相似的地方就是空間,因此電影空間和鏡頭的流動感,以及故事性等都影響著他的建築作品。他特別提出一個只得到競圖第二名的作品,當時他受到電影影響甚鉅,因此甚至以故事分鏡的方式說出建築的愛情故事。

姚仁喜曾為他的老師到不丹蓋過一層樓的小房子,捨棄一切現代建材,主結構是純粹將土壓實所建起的夯土牆,不丹的傳統是請吃大鍋飯,然後村民間彼此幫忙夯土,有趣的體驗也讓他津津樂道。他的第二個岔路是翻譯,除了可為老師即席口譯,也翻譯了許多佛教書籍,這些想法也影響著他的思維,包括農禪寺等作品,「或許也發揮了一點作用」。

余光中提到,有許多場館興建後租借活動絡繹不絕,但卻有些場館淪為蚊子館,雖然與建築家本身設計無關,但蚊子館的毛病究竟在哪呢?姚仁喜打趣說到,自己倒是很希望蘭陽博物館是蚊子館,結果現在是蒼蠅館,太多人了。但他也重申,建築不像是BMW或iPhone是獨立設計的商品,因此建築本身的地點、設計、管理、內容等都會影響到場館的運作,特別是地域、人、文化、時代等,都跟建築的生命與活力有關。

現場提問居住正義問題,姚仁喜認為住宅政策超越了建築問題,無法回應,但他認為,到歐洲旅遊時,覺得歐洲人的房子很有生活的味道,但是在臺灣,感覺上住宅變成階級財富的象徵,姚仁喜話鋒一轉,「我覺得豪宅的想像力很低」,每棟豪宅都是新古典、然後米黃色的、很厚重、開小窗等等,姚仁喜覺得每個人明明都想要強調與眾不同的獨立感,但是卻又追逐相同的名牌,這是很矛盾的。

余光中則直言「最討厭豪宅」,他說,豪宅廣告寫得好像搬進去就到了天堂,非常誇大,曾有一個建案私自用了他的詩句,「我就讓他罰了十幾萬」,而且豪宅品質不高,極度西化,「非常反感!」余光中認為豪宅並沒有呈現生活的一面,他最後稱讚姚仁喜的建築,「不是天堂,是人間」。

朱宗慶打擊樂團

國立中山大學2014年西灣表演藝術季由朱宗慶打擊樂團擔綱駐校藝術家系列活動,於11月11日至12日在中山大學逸仙館演出,並進行大師講座分享。值得一提的是,朱宗慶打擊樂團將首度與中山大學僑生醉鼓秀、中山音樂系學生聯手演出,激盪出令人賞心悅目的火花。

「朱宗慶打擊樂團」由朱宗慶於1986年成立,是臺灣第一支職業打擊樂團,也是國際上少數能融匯中西打擊樂器演出的團體;28年來,足跡遍及全球27個國家,演出超過2,500場,深獲國際好評,紐約時報:「擁有高熱誠、活力,團員具高度競爭力」、美國勞倫斯世界報:「以其傑出的音樂性及優異的演出著名…他們的人格特質為他們的演出增添了歡愉的氣氛」。

朱宗慶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隨後至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院深造,師事華特.懷格(Walter Veigl)教授及維也納愛樂前打擊樂首席理查.霍賀萊納(Richard Hochrainer)教授。1982年獲打擊樂演奏家文憑,為華人世界獲得該項文憑之第一人。2005年完成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EMBA。現任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講座教授。

他回國後擔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打擊樂首席,積極活躍於音樂舞臺。1986年1月成立朱宗慶打擊樂團,是臺灣第一支專業的打擊樂團,並數度赴歐、美、亞、澳等多國演出。1989年成立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專司樂團行政事務。1992年創辦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自基礎教育來推廣打擊樂。1993年創辦「TIPC臺灣國際打擊樂節」,每三年舉辦一次,讓臺灣的擊樂與國際交流、與世界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