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 13:55 高雄新聞中心
「建築 非建築 非非建築」 姚仁喜談建築的迷人與迷惑
第11屆國家文藝獎建築類得主、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姚仁喜擔任余光中人文講座駐校講座,10月1日以「建築 非建築 非非建築」為題,道盡建築對他而言的迷人與迷惑。
姚仁喜繼昨日介紹他的許多建築大作後,今日特別以一些「最小的案子」,甚至競圖失敗的設計說明他在建築路上的各種轉折。姚仁喜提到,他人生的第一個岔路是電影,雖然是從小的喜好,但2002年的夏天他拋下公司赴紐約進修才一圓夢想。第一位告訴他電影和建築很像的是楊德昌導演,姚仁喜認為,建築和電影的製作過程很像,包括分鏡、拼湊、剪接,然後說出故事;另一點相似的地方就是空間,因此電影空間和鏡頭的流動感,以及故事性等都影響著他的建築作品。他特別提出一個只得到競圖第二名的作品,當時他受到電影影響甚鉅,因此甚至以故事分鏡的方式說出建築的愛情故事。
姚仁喜曾為他的老師到不丹蓋過一層樓的小房子,捨棄一切現代建材,主結構是純粹將土壓實所建起的夯土牆,不丹的傳統是請吃大鍋飯,然後村民間彼此幫忙夯土,有趣的體驗也讓他津津樂道。他的第二個岔路是翻譯,除了可為老師即席口譯,也翻譯了許多佛教書籍,這些想法也影響著他的思維,包括農禪寺等作品,「或許也發揮了一點作用」。
余光中提到,有許多場館興建後租借活動絡繹不絕,但卻有些場館淪為蚊子館,雖然與建築家本身設計無關,但蚊子館的毛病究竟在哪呢?姚仁喜打趣說到,自己倒是很希望蘭陽博物館是蚊子館,結果現在是蒼蠅館,太多人了。但他也重申,建築不像是BMW或iPhone是獨立設計的商品,因此建築本身的地點、設計、管理、內容等都會影響到場館的運作,特別是地域、人、文化、時代等,都跟建築的生命與活力有關。
現場提問居住正義問題,姚仁喜認為住宅政策超越了建築問題,無法回應,但他認為,到歐洲旅遊時,覺得歐洲人的房子很有生活的味道,但是在臺灣,感覺上住宅變成階級財富的象徵,姚仁喜話鋒一轉,「我覺得豪宅的想像力很低」,每棟豪宅都是新古典、然後米黃色的、很厚重、開小窗等等,姚仁喜覺得每個人明明都想要強調與眾不同的獨立感,但是卻又追逐相同的名牌,這是很矛盾的。
余光中則直言「最討厭豪宅」,他說,豪宅廣告寫得好像搬進去就到了天堂,非常誇大,曾有一個建案私自用了他的詩句,「我就讓他罰了十幾萬」,而且豪宅品質不高,極度西化,「非常反感!」余光中認為豪宅並沒有呈現生活的一面,他最後稱讚姚仁喜的建築,「不是天堂,是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