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及自己遭遇的困境,或最深切的心願和渴望時,許多人都會體驗到某種程度的不安。大多情況下,壓力與緊張可促使人超常發揮;但若長期處於壓力下,也可能導致誤判、表現失常,甚至造成心理或生理上的疾病。但擺脫焦慮感的方法,卻難以置信地簡單。
瞭解焦慮——在它失控之前
對於經歷過強烈焦慮感的人來說,有時候他們最畏懼的其實不是別的,而是焦慮感本身。對焦慮感認識越深,它就越不可怕。
「焦慮」也有一套SOP
人類天生備有一套「焦慮程式」:我們準備要採取行動時,心跳和脈搏通常會加速;血液將開始湧向大肌肉,增強我們雙手雙腿的力量,讓逃跑和打鬥起來更順利。然而,這也代表著血液快速離開大腦,使我們難以集中注意力。血液同時也快速離開腸胃部位,導致我們胃痛、作噁、拉肚子,最後甚至可能嘔吐。
比方說,你正準備上臺授課,卻在上臺前感到反胃,這只不過是焦慮的歷程啟動了,過幾分鐘後就會好了,你並不會因此病倒,了解歷程其實會對你很有幫助。
幫助焦慮的「他」(也可能是自己)客觀面對
透過問「如果從一分到十分評估,你現在的焦慮指數是多少?」之類的問題,可以協助當事人跳脫被焦慮感滅頂的感覺,因而讓他們得以從客觀角度看待焦慮感。這其實就是學習從外在角度看待焦慮感。
如果坐在你身旁的人正處在焦慮之中,你可以告訴對方,他們此刻的焦慮感並無危險性,很快就會自己好了。你也可以協助對方更清楚感受自己的身體,那樣將能降低他們的焦慮感。不妨建議對方深呼吸,讓氣一路直達手指和腳趾最末端,或建議對方稍微走動,並把注意力放在自己雙腳的感覺上。他們越能清楚感受到自己的身體,焦慮感就會越舒緩。
嘿!焦慮,請坐下聊聊
你也可以找一張椅子,請你所協助的對象想像他們的焦慮感就坐在椅子上,倘若他們可以和自己的焦慮感展開對話,那麼就能因此打開新的契機。類似「焦慮感,你到底想要我怎樣?」的問題會是很好的提問。說不定焦慮感是要帶來一份訊息,如果當事人好好坐下來問出問題後,就能接收到這份訊息。請務必要以開放的心態接收焦慮感所要傳遞的任何訊息。好比說,我是否長期下來對自己要求太高了?或者,我是否正轉變成一個嶄新且全然不同的人,而我對這個人仍有些陌生,相處起來尚未完全得心應手?我是否有某些面向之前一直在沉睡,現在才剛漸漸甦醒?齊克果相信,如果你先前較少探索心靈層次上的成長,那麼你所經歷到的焦慮感,其實很可能意味著你的心靈正在覺醒。
編者小結:超越恐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跑在恐懼前面
「對抗焦慮感很簡單的一項技巧就是知識。人會害怕未知。我們越瞭解焦慮的症狀和相關歷程,就越能容忍它。」丹麥知名的心理諮商師,伊莉絲‧桑德於書中傳達了這樣的理念。是的。當人害怕面對問題與疾病,不曉得如何解決或治療它就會感到恐懼與退縮;但只要分析後了解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行動,就不會再感到恐懼,而是能隨著一步步成功克服的過程獲得釋然與成就感。當面臨抉擇,倍感猶豫、焦慮的時刻,別忘了,請焦慮感陪你坐下聊聊吧!只要重新定焦在目標上並勇敢前進,必能遇見更成長的自己。
作者簡介
伊麗絲.桑德 Ilse Sand
丹麥知名心理諮商師。丹麥奧胡斯大學神學碩士,以瑞士精神科醫師卡爾.榮格和丹麥哲學家齊克果為研究主題,這兩位學者對於她的人生、職涯以及寫作也都有十分深刻的影響。
在成為心理諮商師之前,她曾在丹麥國家教會擔任教區牧師長達11年之久,為了能夠更深入地幫助他人,於是她開始接受完形治療法、認知行為治療法、精神動力治療法等各種心理治療專業訓練。
目前為丹麥心理治療協會會員,從事心理諮商、諮商督導、講師培訓等工作。另著有《高敏感是種天賦》以及《讓心靠近:愛與自我保護》、《情感指南針》(以上皆為暫譯名,將陸續出版)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