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7年3月7日 10:25 于志申

學術自由v.s.學校生存:從簽署一中承諾書談起

上週,臺灣許多大學被爆出與中國大陸的大學簽署所謂的「一中承諾書」,同意課程上不涉及「一中一臺」等相關政治議題,除了教育部表達關切,將清查相關大學簽署情況,引起大學校長的反彈,此一新聞事件也再度引發藍綠雙方的口水戰。

雖然每逢兩岸議題,藍綠雙方立場都壁壘分明,很難獲得共識,但對於一中承諾書此一議題,恐怕雙方要多花些時間討論,而不只是淪為廉價的口水戰。因為此一議題已涉及學術自由與學校生存等重大問題,臺灣不能等閒視之,更須及早擬訂因應對策,否則未來將不斷有相似事件發生,屆時想處理恐怕難度會超乎我們所能想像。

首先,大學存在的目的是要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知識份子,而不只是造就一堆訓練有素的專家。從蔡元培先生擔任北大校長開始,到傅斯年先生接手臺灣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在臺灣使清華大學復校,對於大學的獨立自主都非常重視,並堅決捍衛,其營造學術自由之風氣,就是期望培養出能秉於良心、良知做學問、說真話的人,國家、社會也才有持續前進的可能性。

近年來,中國在世界各地資助成立孔子學院,以推廣漢語教學,並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認識與瞭解,但是這一、二年卻陸續傳出有部分歐美大學拒絕再與孔子學院合作,因為認為孔子學院雖提供經費的贊助,但卻干涉學校的學術自由,因此寧願放棄唾手可得的贊助經費,也要維護學校存在的最大價值-學術自由。

不過,歐美大學辦學因為學費收費彈性,生存壓力較小,所以有底氣拒絕中國孔子學院,可是對臺灣各大學而言,恐怕難度就非常高。本來臺灣各大學就因為少子女化問題面臨招生不足的困難,甚至臺灣社會也一直討論大學退場議題,因此為了學校的生存,校長們的想法恐怕就是能夠多找幾個學生就多找幾個吧,簽署承諾書也是不得已的權宜措施。

所以教育部與其花心思清查臺灣各大學簽署承諾書的情形,不如先思考如何替臺灣的大學找活路,讓這些大學可以減輕生存壓力,同時也應及早推出退場機制,讓實在無法生存的大學可以趕快轉型,另謀生路。因此這次簽署承諾書事件,最該負起責任的並不是大學校長,而是全國最高教育主管機關-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