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5年9月3日 19:46 新路

緬懷宣教士們的愛台精神

從17世紀初荷西時期,早已經有宣教士被差派來台了。當時的台灣環境很惡劣,有史書描述「時台地初闢,水土不服,病者即死。故致各島搬眷,俱遷延不前。」「驚聞海東水土惡,征人疫疾十而有九」,多位宣教士也因病而殉教。

隨著荷西時期結束後,將近200多年中,在中國的禁教下,台灣無法再進一步接觸福音。直到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後,台灣正式開放通商與宣教。1865年5月27日,英國長老教會派遣馬雅各醫生來台開始醫療宣教,今年就是150週年。

早期台灣醫療資源缺乏,不論是英國或加拿大長老教會,都陸續差派有醫療背景的宣教士們來台,帶來莫大幫助。馬偕一生中就拔了2萬多顆牙,也用奎寧劑與檸檬水等來幫助瘧疾問題。在國外差會陸續協助下,馬偕醫院、新樓醫院、埔里基督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花蓮門諾醫院等等陸續成立。除醫療之外,對台灣的教育文化貢獻也極大。馬雅各貢獻了台灣第一台活版印刷機,甘為霖創辦了台灣盲人教育,巴克禮創辦南神奠定神學人才的養成,馬偕創辦牛津學堂,開始教受傳道人數理科學,這是台灣新式教育的開始。

1860年代時,宣教士要面對的反教壓力很大,特別是太平天國事件進入尾聲。太平天國一味的想要以基督教教義作為全面的社會改革,包括祭祖、改用陽曆、實行共產等,都採用激烈手段。就像是一次全國性的教育,直間接讓百姓們對基督教產生恐懼與反感。太平天國失敗後,幾乎所有的教案都是民間主動發起。

短短幾段話,不可能道出他們的辛苦與努力。雖然這些早期宣教士都已離我們很遠,但他們只問付出不問回報、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愛台精神,要成為我們的精神才行。若不是因著愛,怎麼忍受環境惡劣、資源不足,反教壓力呢?

「愛與犧牲是台灣需要的精神」。想想台灣長期的社會對立、朝野對立,甚至明年的大選,始終期待我們這一代的人民或掌權者,多學學這些宣教士的精神,相信台灣明天就會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