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 13:17 郭芷淇
ChatGPT來襲 如何避免被AI取代? 使用迷因圖、做報告、算命之前最該具備的能力
今年年初爆紅的話題之一,一定少不了「ChatGPT吉卜力風格」,幾個簡單指令就能把照片轉化像是宮崎駿吉卜力風格動畫的圖片,甚至在社群網站出現大量吉卜力迷因圖。我個人不習慣一窩蜂跟風行為,便開始認真思考這些「AI新科技」,會帶來的反面衝擊,甚至對下一代的影響與改變。
問google就可以明白什麼是「生成式人工智慧」(亦稱生成式AI) ;或是直接去問ChatGPT相信都能得到很完整答案。
生成式 AI:是一種可以製作全新內容和想法的人工智慧,包含對話、故事、影像、影片和音樂。它可以學習人類語言、程式設計語言、藝術、化學、生物學或任何複雜的主題。
而ChatGPT帶來熱潮,從一開始工作應用轉向日常生活,除了席捲網路的吉卜力迷因圖,也聽到很多人使用ChatGPT算命、建立計劃表、解決人際情感問題等。特別是教育上,ChatGPT也能融入教學,成為學生的專屬家教。不過,在教育界也擔心,學生直接拿來寫作業、做報告,簡直是老師們又愛又恨的工具,所以,這塊仍有許多教育界的專家討論其影響。越來越多人將ChatGPT視為陪伴者或助手,不過,許多學者專家也提醒 :ChatGPT隱藏的潛在負面影響!
「認識ChatGPT的『不能』比『能』還重要」。在《ChatGPT後的教育大未來講座》中,台灣 Google 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特別提出此觀點,講座中也整理出ChatGPT有幾點「不能」值得注意,像是:
1. 無法保證正確性
2. 欠缺即時性
3. 不具備進行創造、構思以及戰略性規劃的能力
4. 沒辦法發揮同理心
AI平民化,衝擊社會層面更深、更廣
於去年獲得教育部師鐸獎肯定的新竹縣博愛國中教務主任劉文育,她打破學習限制和框架、培養跨界人才的教學理念獲得肯定。劉文育說,教育要隨時代進步而進化,在教學上她致力於「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強調學習與生活的連結,落實適性揚才教育。在AI時代應該讓科技與人文並重,傳承與創新兼具,透過活化課程跟教學,打破學習限制和框架,導引學生學習如何學習,培養能自我覺察、勇於突破等能力。
使用AI不僅是潮流,應該要更正確學習使用AI。持續研究生成式AI在教學中運用的宜蘭中山國小老師林俊穎則提到,一般學生都懂得運用AI科技,不過應該更多思考:如何分辨其資訊正確性、不要失去自我價值,要懂得跳脫及挑AI的毛病。
ChatGPT來襲 妳有問題意識嗎?
AI 時代來襲,如何培養出真正 AI 取代不了的能力?我覺得最該先具備的是:「正確學習,暸解後使用,並有分辨能力」。雖然 ChatGPT 知識來源廣泛,但並非絕對正確,來源可能是網路偏見或舊資料,特定領域知識亦設限;所以必須保持批判性思考,學會交叉驗證內容的正確性,「學習如何正確定位、使用AI」最為重要!
另外,勇於突破、打破學習限制和框架,以及獨立思考能力、提問力、批判力等,這些都是在使用「AI新科技」必須具備的能力。
不過,AI無法獨立思考,更沒有同理心。因此,人類的內心和想法的造就極其重要;每個人都擁有強大的腦,腦有無限潛能,越使用越被開發,更要認知科技無法比上人類的大腦。所以,有專家說,會使用AI的人會取代不會用AI的人;但「人類不能完全依靠AI,也絕對無法被AI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