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7年1月19日 15:38 于志申

頒發身分證給甘神父之後呢? 臺灣移民政策只聞樓梯響

1月6日行政院院長林全與內政部部長葉俊榮、臺南市長賴清德一起前往臺南學甲伯利恆文教基金會,頒發國民身分證給在臺服務超過50年的甘惠忠神父,以表彰及感謝他對臺灣的貢獻。

葉俊榮部長也在致詞時提及有100多位在臺服務超過20年的外籍宗教人士,對臺灣貢獻很大,政府之前以馬偕計畫讓他們享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及參觀文教館所的優惠,現在透過修正國籍法,讓有殊勳於我國的外國人可以在擁有我國國籍時,不用放棄本國國籍,因此鼓勵他們來申請歸化我國國籍。

其實這次國籍法修正一大突破就是改變外國人歸化必須放棄本國國籍的規定,外國人只要是有殊勳於我國,或是各相關領域對我國有利益的高級專業人才在擁有我國國籍時,不用放棄本國國籍,以增加吸引外國人才來臺、留臺的誘因。但這政策真的對吸引外國人才有用嗎?其實效用有限。

首先,因為在臺灣居住一段時間的外國人不一定都想取得我國國籍;其次,完全沒來過臺灣的外國人也不會為了一張臺灣的身分證特別跑來臺灣吧。

如果真的要吸引外國人才,應該要有一套全面、完整的移民政策,清楚闡述我國目前的狀況、為何需要吸引外國人才、需要哪些類別的外國人才、需要的數量約是多少人、準備用哪些措施來吸引、有哪些措施已經執行及哪些措施尚未執行、已經執行的措施成效如何,有無需要調整或變更、需要哪些機關一起來配合…等,但臺灣並沒有。雖然目前有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人口政策白皮書提到移民事務,但顯得過於簡略、不夠深入,此外相關事務也分散規定在入出國及移民法、就業服務法、國籍法等相關法規,不要說外國人看不懂,臺灣人自己看可能也會一頭霧水。

之前行政院曾宣布要制定外國人才延攬及僱用法解決法規過於分散的問題,算是一個不錯的政策方向,但以我國立法速度,恐怕不知要拖到何時才能完成,但我國目前處境有可能繼續拖下去嗎?此外,在法規之上更上層的移民政策卻未曾聽聞政府有何計畫,如果沒有規劃出完整的移民政策,恐怕又要重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施政模式,臺灣的競爭力就隨時間消逝而不斷弱化。

甘神父等外籍宗教人士以各種不同服務方式來愛臺灣,如倡導早療教育、融合教育、開辦啟智中心、療養院,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他們愛臺灣的真心與行動,而政府高層口口聲聲愛臺灣,能不能也用具體行動讓我們感受到愛臺灣的真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