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 14:06 于志申
「臺灣最美風景」消失了? 原來關鍵是「尊重」!
近幾年,媒體常出現醫護人員遭到病人與其親屬或服務業從業人員遭到顧客的刁難、辱罵,甚至是毆打的報導,讓人感嘆為何被稱為「臺灣最美麗的風景」的臺灣人,會出現這麼誇張、不文明的舉動。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臺灣人被稱讚的是善良、有禮、樂於助人這些個性特質。會出現不文明的舉動,則是尚未學會「尊重」。
「尊重」是人與人之間平等地位相互對待,沒有哪一方高於另一方,將它置放於醫病關係或服務業中,一方是服務的供給者,另一方是服務的消費者,不能因為自己的醫學專業就覺得高人一等,心存敷衍;也不能因為自己付了錢,就認為自己是大爺,可以盛氣凌人。因此,不管是哪一方都應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念與心態,遇到無法理解,或自己難以接受的事,先按捺住自己的情緒,之後心平氣和地溝通,將事情圓滿地解決。
前幾週有篇報導,講述一群百貨公司櫃姐集資準備控告一位惡言辱罵同行的婦人,最後迫使那位婦人道歉,服務業從業人員大聲叫好,並且紛紛表示以後遇到這類事情都應比照辦理,讓「奧客」不敢再囂張。雖然這是一種處理的方法,但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觀念與心態的改變,應該是要透過「教育」來啟動,讓人自動自發地改變,才會成效顯著,如果是透過司法途徑來進行,那只是對刑罰的畏懼所作的暫時隱藏,而不是徹底地改變。
其實,不只在服務業,臺灣許多行業或領域也都要學會尊重,因為尊重是人與人往來互動的基礎,沒有尊重會帶來更多的抱怨、敵視、不信任與緊張,導致人與人之間難以和平相處,更遑論是合作,而臺灣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合作。不管是政治場域中的行政、立法部門,或是執政黨與在野黨,甚或是中央與地方;還是正為了7天假在彼此爭執的勞方與資方,都應該學會彼此尊重。
請記住,大家的目標都是希望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問題;是希望臺灣變得更美好,而不是繼續停滯不前,所以用「尊重」來創造合作及推動臺灣向前的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