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6年4月22日 18:05 林耘翰

檳榔被誤會了?名醫陳畊仲:致癌,我堅決反對!

檳榔到底是好是壞?一般檳榔給人的印象是破壞水土保持、導致口腔癌、低文化素養,但近日有媒體為檳榔打抱不平,引發正反論戰。

檳榔曾帶動農村經濟

你知道被污名的檳榔,養大多少台灣農村孩子嗎?」本月19日有媒體在報導中提到,半世紀以來,台灣工人用檳榔支撐過度勞動的身軀、夜車司機以檳榔抬起昏昏欲睡的眼皮,買檳榔的現金便汩汩流回農村,百億產值穩定農鄉經濟,也撫養農家子女長大成人。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系退修教授黃萬傳表示,每種農作物皆有其優缺點,「往正面去想,我們來發揚它的優點、改進它的缺點,而不是老是想徹底消滅它。」

高致癌性應及早轉型

你知道會致癌的檳榔,害死多少台灣經濟支柱嗎?」口腔外科名醫陳畊仲撰文反駁,即使除去添加物,檳榔的致癌性早經研究證實;2013年台灣口腔癌新病例接近7千人,死亡將近3千人。檳榔雖有產值,但是讓一年將近一萬人無法工作,耗用醫療資源,應平衡報導同時揭露。陳醫師說,如同石化業或其他高污染工業,以及核能發電,高產值但潛在危害太大,應及早積極轉型。「身為與癌症奮鬥的醫師,我堅決反對檳榔產業!」

國民健康局公布,台灣一年約有4千5百人罹患口腔癌,約2千1百人死於口腔癌。口腔癌是國人男性上升最快的癌症,其發生率和死亡率的排名皆居男性癌症的第4位,並且是青壯年(22-45歲)男性最容易罹患的癌症,早逝的患者不僅為家庭帶來很大的遺憾,即使經手術後痊癒,亦會因為明顯的顏面缺損而畏懼社交。

有關檳榔對健康之危害,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早在1987年即綜合各國研究結果,認定「嚼食含菸草的檳榔」或「同時有吸菸與檳榔習慣」對人類有致癌性,致癌部位主要在口腔、咽及食道。2003年,IARC又邀集全世界7個國家16個學者組成工作小組,針對檳榔嚼塊、檳榔子(單獨果實本身)和檳榔含有的一些亞硝基胺的致癌性重新予以評議,作了「檳榔子屬第一類致癌物」(即對人類有致癌性)的結論。

農民如何維持生計?

要求相對弱勢的農民全面砍除檳榔轉型,實際面該如何執行?行政院農委會於2014年核定實施「檳榔管理方案」,取締違法濫植檳榔,並輔導山坡地農牧用地進行檳榔廢園轉作。康健雜誌報導,陽光基金會有感於口腔癌之危害,早已投入行動,協助檳榔園改種油茶樹。他們一方面在南投清流部落建立具有示範作用的油茶園,另一方面尋找有意願進行廢園轉作的檳榔農友,提供種植諮詢、保價收購等誘因。轉型需要面對經濟上的風險,因此亦有農民持續觀望。

在社會轉型期間,對於一個議題會有不同的立場與聲音,個人和組織應跨領域對話,思考十年、甚至五十年後,當代的決策和行動會帶來什麼樣的未來?找出適合的蛻變之路,一邊貫徹正確的方向,也得兼顧配套措施,化長痛為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