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6年3月20日 14:21 于志申

新閣揆施政 要「改革」該有這幾點

3月15日上午,如同之前社會各界所預測的,蔡英文正式宣布將由林全擔任其上任後的行政院長,同時宣示林全所組的內閣不只是財經內閣、改革的內閣,而是有執行力與溝通能力的內閣。

面對一個內外情勢充滿險峻與挑戰的臺灣社會,確實不是只需拼經濟,妥適處理轉型正義、兩岸關係等單一性議題,更應真正架構出一套可有效運轉的政府治理模式,否則在人民對政府高度不信任,藍綠惡鬥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理性溝通、對話皆有困難的情形下,縱有再好的政策,再優秀的行政首長,最後恐怕還是陷入臺灣社會原地踏步,甚至持續向下沉淪的悲慘命運。

因此,蔡英文要林全內閣成為有執行力與溝通能力的內閣,確實是找到正確的出發點。然而,要成為有執行力與溝通能力的內閣,不是喊喊口號,或像柯P一樣弄個i-voting就可以做到,而是要有幾點基本認知。首先,要重建政府公信力。從民選總統以來,政府公信力持續下滑,固然有藍綠惡鬥的原因在,然而政府政策的反覆、推出前未先有效溝通、推出時機點不適當、執行力不夠形同擺設等,更是嚴重斲傷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因此林全內閣推動相關政策必須妥慎、穩當,不可過於急躁、倉促,否則必定重蹈油電雙漲、徵收與廢止證所稅等爭議性政策的下場。所以任何重大或具爭議性政策必須在擬訂前先與社會各界充分溝通,取得共識後再擬訂;擬訂過程也須保持透明化,隨時向民眾揭露相關資訊,並納入各方建言;在政策推出後則堅定執行,除依執行情形作必要性的修正外,否則不可打折扣,或遇少數不法、不合理的反對就退縮。

其次,要徹底拋棄大有為政府的概念。林全內閣必須體認政府資源有限,不可能滿足所有人各式各樣的需求,與其為討好選民,開出各種支票,事後卻難以執行,或端出與需求有落差的政策,引發民怨,還不如明確告知民眾哪些需求是政府必須做,且可以做到的;哪些是政府做不到的,但可以透過制訂法規等政策性工具,引進民間力量來完成;哪些是現行社會環境尚不允許,留待日後時機成熟再來研議。

最後,要重振公務人員的士氣。近年每每見到政府首長或民眾遇到政策成效不彰時,常指責公務人員怠惰、因循苟且,是阻礙國家進步的絆腳石。然而,發現食品添加塑化劑的人不是公務人員嗎?台南大地震奮力救災的消防人員不是公務人員嗎?把公務人員打趴在地上,當成過街老鼠,對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就有幫助嗎?答案不言自明。因此,建立良好的獎懲與汰換機制,使戮力從公者被獎賞、提拔,使摸魚打混者受到懲戒,進而從公務體系中剔除,比指責更具意義。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期待林全內閣就任後真的成為一個具溝通能力與執行力的內閣,讓臺灣順利通過狂風暴雨,重新航向幸福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