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5年11月21日 05:00 李晶英

減少時間浪費 「不加班生活」滿分

一天24小時,許多人這麼用時間:大部分時間都拿來工作、學習,好不容易下了班、放學、離開補習班,接著打開電視偶像劇、遊戲或社群網頁抒發工作壓力,熬夜累了總算捨得睡,隔天又再次循環;努力想好好生活,在生活中找樂子、追求某種美好的生活樣貌,卻在實際生活中失去味道,豈不賠了夫人又折兵?

擁有姑息治療工作經歷的美國勵志作家邦妮‧威爾(Bronnie Ware)從臨終病人的對話中整理出最常被提及的生命遺憾,包括以下5項:

  1. 我希望有勇氣活出忠於自我的生活,而非符合別人期望的生活。
  2. 我希望不要工作得那麼認真。
  3. 我希望能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
  4. 我希望能與我的朋友們保持聯繫。
  5. 我希望讓自己更快樂。

回頭檢視自己的生活,我們是否正走向逐漸留下遺憾的路程呢?其實,你足以產生勇氣,為自己而活。

先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整合上述5大遺憾,可以得知人們感到遺憾的原因,其實是感受到「無法為自己而活」、「有太多的時間我都為了別人在生活」;也就是說,若能忠於自我來生活,我們會活得更充實,沒有遺憾。

人是群居動物,無法完全不意識別人的眼光而活。身旁人的情緒與建議都時常牽動著我們,怕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籤影響人際關係與其他考量,讓自己活得綁手綁腳,甚至把時間花在自己根本不重視的事情上。在情緒表達較為壓抑的台灣、日本等地,這樣的情形尤為嚴重。

美知名企業顧問彼得.布雷格曼舉例:「想從吃到飽餐廳安然撤退,祕訣就在少吃幾樣。想要過著生氣蓬勃的日子,祕訣也是一樣,那就是少做幾件事。也就是說,對於要做什麼,必須要有策略;對於不該做什麼,也得痛下決心取捨。」

布雷格曼也建議:「我們應該專注在少數幾件事情上。我自己在經過多次的嘗試錯誤之後,得出的數字是5。我決定把這一年的重點放在5件事情上,其中3件與工作有關,2件是私人事務。我做的(幾乎)每件事,都必須屬於這5個領域。如果不是,只好禮貌地拒絕。」他認為,一年是比較比較剛好的時間長度,至於這一年中要做哪幾件事,每個人適合的件數不同,可能有些人可能是3,有些人可能是7,只要按照自己的情況來調整即可。

決定了生活中的核心事件是那些,就能檢視自己是否浪費了太多時間去做「不必要的事」,布雷格曼提出的方法很簡單,當其他非要務的事情佔用超過你20%的時間(例:若扣除約7小時睡眠時間,剩餘的20%為3小時又24分),那就表示你沒有留下足夠時間來進行自己的要務。

不繞遠路就是走捷徑

在「有效使用時間」這件事情上,「分辨」顯得非常重要。在每週工作中,能夠產生足夠影響的其實只有小部分,每個動作執行前,應該評估判斷「那些是更重要的?」、「那些是更有效益的?」應該掌握重點來做,將耗費時間卻沒有顯著效益的瑣事放掉大部分。好比參加一場準備時間極短的考試時,是否抓對重點來讀,會直接關係到分數一般;是否將時間投資在具有影響力的部分,會直接影響到工作績效,找出值得花時間處理的事,就是「捷徑」。

為了不繞遠路,必須要有一份地圖,就是在事情開始前,先設立計畫表,彼此確認方向無誤再前進。時間是規劃出來的,分割出時段與該時段要完成的事情,不要把時間抓得太緊,可以使用「3:1法則」,留下25%的時間應付緊急狀況,若是預計1個半小時能做完的事,那就給自己2個小時吧!這樣在突發狀況發生時,才有機會從容且靈活地使用時間,不耽誤下一個行程。接著只要按圖索驥,不偏離路徑(小紅帽也是因為路上的野花分了心,才遇到大野狼的),就能創造每日高效率!

「團體戰」與「個人戰」

職場新鮮人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其實學校教什麼不那麼重要,你們來(公司就職後)一樣都要重新學過,有時候真不曉得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在台灣聯考取向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們傾向「個人戰」,只要顧好自己的分數,一階一階爬上來就能達陣,即使是小組作業,也幾乎是分配好每個人的工作,各自完成自己的部分即可;但職場生活卻不完全是那麼回事,即便是個人公司,也必須和他人合作,工作中打的是「團體戰」。

「團體戰」怎麼打?可以將「球類運動」的哲學加以運用;每個人必須清楚曉得自己的位置,站好各自的位置也瞭解彼此相對位置,在正確的時機將球傳給正確的隊友(養成默契,各自發揮所長提高整體效率),適時補位與回位(每個人的工作狀態都會有所起伏,在團隊中適時給予支援,也會得到回饋),更重要的是老闆與員工之間、同事之間要彼此信任、關心、尊重,彼此養成默契,知道如何搭配,每個人都在正確的位置上發揮所長時,公司營運與員工才能同步成長,為公司中每個人帶來長久且穩定的發展與成就感。

學會「適可而止」

你是有隊友的,所以不一定每件事都只能自己來。「自己」所能看到的一定是「有限的」,尋求他人的建議或幫助,能學到不同經驗,也能省下時間,更可能「併」出不同的好點子。當你成為主管,要更懂得信任他人,不用非得自己盯著每件事,勞神傷力花時間,只要不太偏離主軸、沒有大問題,適時放手給予能夠組員能成長、發揮的空間,他將會成為你未來的助力,也能讓你從中學習更多,提高整體效率。

再者,不要太要求完美,試著將標準放寬一點,重點在「達成目標」。無須要求每件事盡善盡美,工作上沒有非得要如何做才對,若將大量時間花在同一件事上,只會造成拖延,掌握目標,懂得適時結束,工作才會更有效率。

工作中,要適時給自己休息時間。2014年一項研究顯示,想要提升工作效率,「什麼時候、休息多久」是有個規律的。根據The Atlantic雜誌,來自拉脫維亞的the Draugiem Group公司利用應用程式追蹤,研究那些工作效率較高的員工如何分配他們的休息時間和工作時間。工作效率最高的員工之中,有10%的人每平均工作 52 分鐘就會休息 17 分鐘。所謂的休息,「質」才是關鍵,休息時,若仍瞪著電腦不放,那根本不算數。換言之,最好的休息,就是在這17分鐘「遠離工作」!

1999年康乃爾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相較有電腦定時提醒休息的員工和其他沒有的,前者的工作準確度來的要高,甚至超過13%。為什麼呢?因為長時間後,雖然頭腦與情緒因刺激還持續運作,感覺不到疲憊,但身體其實已經想休息了。再忙也要讓休息一下,起來伸展、上化妝室、到處走走都好,若體質變得虛弱,身體狀況變差,需要請假休息,甚至無法上班或做其他事,那才真是得不償失。

該下班就下班吧。一個小建議,在下班前30分鐘,寫下的下一個工作日的任務清單,幫助自己釐清思緒,檢討需要調整的部分和今天的收穫;在新的一天開始時,就能更清爽、快速地進入工作狀態。

充實自我 實現夢想

在工作以外的時間,一定要更加意識到「時間是很寶貴的」,從大學畢業到40歲前的這段時間,是最適合充實自己的時間,這段期間,是相對自由、沒有過多外務、腦力與體力都充裕的時間,把握這段時間學習、運動、挑戰等,充實自己的生活,不要想「等到我以後有錢」、「等到我孩子大了」……。

絕對不要錯過這期間。這期間就是能讓「夢想」化為「實際」的時間,趁這段時間多充實自己,從閱讀中、從與他人對話中、從實際經歷或旅行中,能使你更加認識自己,逐步確認自己夢想的輪廓,接著,找出資源來實現它吧。把經驗作為踏板,畫出地圖來前進,一定做得到的。

享受身心健康生活

管理時間是為了享受生活,讓工作成為生活可靠的基礎,而非壓力的來源,有效率的利用時間,準時下班,不讓時間被工作佔據;留下跟朋友、家人聯絡感情的時間,能透過彼此關懷來紓解壓力、增強同理心;留下「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充實自己並與自己對話,若能藉由工作實現夢想、達成人生成就,不可思議的是,甚至能感謝擁有這份工作。

瞭解自己,也瞭解時間的使用方式,讓你的生活更有效率,身心健康,不再畏懼他人眼光,忠於自我,活得快樂又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