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5年9月10日 18:09 林芳幟/整理報導

負負不得正 當心中了招!

抱怨雇主、顧客、同儕、師長、家人的言論,早已屢見不鮮。許多人以為,工作上、生活中的不開心,只要抒發就能得到解決,殊不知,自己卻愈來愈不快樂?小心!你可能已經中了招。

究竟是什麼奪走了你的快樂?

奪走快樂的正是這種「抱怨的習慣」,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心理學家雅曼達.蘿絲(Amanda Rose)等人曾在《發展心理學月刊》(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上發表研究,發現花太多時間關注抱怨的細節,會放大問題,反而變得更焦慮。你誤以為的友情,可能正是讓你愈來愈沮喪的元兇。

愛抱怨的人,常常不曉得自己正在抱怨,無意識中,已經成了「自動化抱怨機」。一開始抱怨,可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協助,卻錯用了負面的字眼;通常會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只能透過抱怨、自怨自艾來宣洩心中的不滿;或是為了和朋友產生連結,將關係建立在抱怨的共同點上。甚至,抱怨成為了我們的慣性,時常把「煩」、「累」、「壓力大」掛在嘴邊,只要情緒稍微低落,或想引起同情時,抱怨就會脫口而出。

不只有心情變得沮喪

你不曉得!更嚴重的是,抱怨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神經內分泌學教授羅伯特·薩波爾斯基研究發現,常抱怨會強化消極思維,進而導致大腦產生一系列不良變化。聽別人抱怨產生的後果更嚴重。研究顯示,聽人抱怨超過30分鐘,就會導致壓力激素皮質醇水準升高,從而阻斷神經元聯繫、加速細胞死亡。反覆被負面情緒襲擊,容易導致認知功能減退。

長期研究樂觀者與悲觀者差異的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也曾在《學習樂觀.樂觀學習》(Learned Optimism)書中援引一項研究指出,悲觀者得傳染病的機率比樂觀者高出2倍,看醫生的次數也多2倍。塞利格曼明白點出:「免疫系統是連到大腦上的,而心靈的狀態跟大腦有關係,因此,情緒和思想會影響到身體的疾病,其實並沒有什麼神祕可言。」

如何脫離「抱怨體質」的圈套?

華語世界身心靈暢銷作家張德芬說:「天下只有3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著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著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想像不到的大轉變。」

  1. 要改變愛抱怨的習慣,首先要知道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如果我抱怨,是什麼原因導致我抱怨?」
  2. 當要抱怨時,練習使用「正面框架」思考。思考他人行為的背後,有沒有可能有正面的動機,或者不得已的苦衷。更全面的思考,產生多元觀點,能讓自己心情更平靜,也有助於解決問題。
  3. 做個積極的影響者:讓自己成為積極的影響者,激勵他人把長處充分發揮出來。讚美你的夥伴;感謝同事和客戶;當身邊的人遇到挫折時,為他們打氣;分享你真誠溫暖的言語和真心的笑容。當你發自內心地樂觀積極,便能在無形之中吸引其他同樣積極努力的人,進而影響負面思考的同事,嚇走頑固的精力吸血鬼。
  4. 將抱怨轉換成積極的解決方案:首先拿一張白紙,中間劃一條線,在左側寫下對生活或工作的任何抱怨,在右側寫下針對每個抱怨的解決之道,或是可採取的積極行動。如果當下的解決之道不是你能掌控的,就在這個項目寫下「沒辦法」,把焦點放在你可以掌控或改變的,沒辦法的事,就放寬心隨它去吧!用行動實踐你可以實踐的解決之道。

心理學家發現,21天通常是一個行為轉變成一個習慣的週期。如果我們能連續21天不抱怨,那它就會慢慢成為習慣。如何堅持下去?廣東愛家心理諮詢研究所理事長馬健文給了一些小竅門:換個思考角度,可以透過「感謝」小練習來增加對快樂的記憶:每週抽幾天,在睡前列舉出幾天中5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最好是細微、不重復、具體的。

多感激,就會少抱怨。現任立法委員、人稱「罕病天使」的楊玉欣說「我相信福禍相依的道理,有個禍發生了,一定會有個福在那裡。若你相信一定有,你就會去奮鬥,就會找得到!」她說:「你會找到災難背後的祝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