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6年10月11日 23:22 高美晶/綜合報導

台灣本土大閘蟹 今年產量銳減4成

秋天正值品嘗大閘蟹的季節,裡面黃澄澄、飽滿的蟹膏,最吸引饕客的目光。但之前因禁藥遭銷毀的中國大閘蟹,民眾擔心殘留動物用藥不合格的問題,紛紛嚮往台灣國內養殖的大閘蟹。不過,農委會漁業署預估,今年國內大閘蟹產量比去年減少38%,約53公噸,產值比去年2億1500萬元減少4成,僅約1億3000萬元。民眾想吃本土養殖的大閘蟹,則須多找幾家試試。

農委會漁業署長陳添壽表示,大閘蟹蟹苗幾乎都是外來種,從中國大陸進口,對台灣生態可能造成衝擊。漁業署統計,今年蟹苗進口量達6萬210公斤,比去年2萬3318公斤,增加3萬6892公斤,進口量大增158.2%。雖然如此,但實際放養量銳減,導致產量大減。

業者指出,大閘蟹生長時需有大範圍、天然的淡水環境,在台灣不容易找到適合的養殖場域。過去業者嘗試「蟹稻共生」養殖,但大閘蟹會破壞稻梗,又常跑出稻田,導致養殖效果有限。台灣大閘蟹養殖協會發言人康品翔指出,今年東北季風來的早,早晚有涼意,有助於生長中的大閘蟹,蟹膏會比較多,但今年國產大閘蟹的產量會低於去年。

台灣養殖業者為了維持競爭力,忍痛不敢漲價,目前預估四兩至五兩體型一隻約台幣400元,五兩至六兩的大閘蟹每隻約500多。相較於進口大閘蟹每隻約300元,價格雖然稍高,但品質有保證,民眾不用擔心殘留動物用藥不合格的問題,可以安心享用。建議民眾在購買前,能事先確認產地與藥物抽檢合格的檢驗標章,以確保品嘗大閘蟹的食物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