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6年8月3日 22:37 李駱實、高美晶

【勇敢追夢系列】在台大飄香30年的姊妹花雞排-故事專訪

「今天都賣完了,讓您們白跑一趟,真的很不好意思。」雞排賣到一片不留,雞柳賣到一條不剩,姊妹花雞排店長廖文瑜以謙和的口吻向窗口外最後不到10名,明知已經沒得買,卻仍痴痴等候的顧客致上歉意。5分鐘後,店舖鐵門俐落地降下,台大小小福美食廣場上燈火通明的景象轉為一片黯淡。

戴著招牌的黑底紅邊包頭巾,手臂上積累一天的麵粉還來不及清洗,斗大的汗珠奮力依附著額際,搖搖欲墜。今天也馬不停蹄在油漬與煙燻中搏鬥的廖文瑜,以略帶沙啞的聲音吐露歇業前24小時的感觸。近年來因過度勞累導致肩膀、筋骨、心臟等慢性病加劇,醫生一再囑咐,要想改善健康,必須改變作息。縱有萬千不捨,廖文瑜還是忍痛收起了與雙親以及大姊、小妹胼手胝足打造的雞排世家。

回想當初因為中美斷交,父親從事的建築業首當其衝受到重創,家中舉債度日。廖父廖母不忍見5個孩子不得溫飽,沒有本錢蹉跎時間,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從菜頭粿、油飯、涼麵到壽司,只要學生族群喜愛,沒有做不來的小吃,這才解決了有一餐、沒一餐的困頓。民國88年起,父親深受糖尿病所苦,不得已退居幕後,廖文瑜帶著小妹坐鎮前線外場,大姊固守後方備料;民國94年父親卒歿,母親現年逾70歲,體力大不如前。母親的健康,是廖家三姊妹斷然決定收手的另一要因。

少女情懷總是詩 曾嚮往當美容師

轉戰「姊妹花雞排」之前,廖文瑜的願望是成為一位專業的「美容師」。每天把自己打理得漂漂亮亮,也把別人妝點得光鮮亮麗,是她最嚮往的事情之一。這樣的嚮往,在她花樣年華的16歲,變成了漸行漸遠的奢望。當時就讀臺北商專的廖文瑜,白天幫忙家裡作生意,傍晚5點趕去學校上課。看著班上同學乾乾淨淨,自己不是油煙味,就是汗臭味,廖文瑜說:「其實很自卑。」眼淚止不住地滑落。

三姊妹與雞排為伍的歲月,自1986年起,在舟山路上承受了11年的風吹日曬雨淋。「民國86年,陳水扁剛當上台北市市長,舟山路被徵收,餐車進不來,攤販也沒辦法做了。」廖文瑜憶起那段不時被警察取締的日子。遍尋不著雞排攤行蹤的台大學生們時常耳語著:「那對姊妹花來了沒?」「姊妹花怎麼還沒來?」輾轉得知姊妹花的處境後,義不容辭發起連署,要求校方允許讓雞排攤在校內合法營運,還為雞排攤取了「姊妹花」這名號,從此在台大人之間口耳相傳。

如果可以重來 不後悔賣雞排

視學生如親,以學生為念,在早午餐還不流行,「美而美」也還不普及的1980年代,廖家人已然開始思索什麼東西可以賣一整天?什麼是學生喜歡吃,還能帶著走,而且不用花大錢也能吃得飽的餐點呢?只是賣完早餐就結束,感覺有些可惜。想著想著就這麼浮現了「雞排」二字。

眼見許多學生把雞排當作正餐來吃,有些男同學甚至一次得吃兩塊,為顧及學生的健康,姊妹花雞排堅決不用還沒長大就被屠宰的小雞,惟有嚴選優質的「成雞」雞胸肉,進而研發出一塊抵兩塊的雞排份量,讓食量再大的同學,只花25元也能一次滿足。

姊妹花雞排為什麼能賣得這麼便宜呢?廖文瑜帶我們回到30年前台灣民生消費的一隅:「當時大宗市場還是以雞腿飯最受歡迎,雞胸肉取得成本相對較低。近幾年雞排快速竄起,成本也大幅提高。」儘管物價逐年攀升,原物料成本不斷上漲,「薄利多銷、回饋學生」仍然是姊妹花雞排自始至終秉持的原則,品質份量皆不容許偷工剪料,30年前有多大塊,30年後還是這麼大塊。

凡事親力親為、品質把關 卻累垮自己

「要建立一個客人是何等的困難,要失去一個客人是何等容易。」廖文瑜有感而發地說。走過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SARS,以及時不時就爆發的禽流感,姊妹花雞排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考驗。處變不驚的秘訣就在於即使細微處也不鬆開緊張的腰帶,即使是市面上唾手可得的醬料和佐料,也不假他人之手,全部一手包辦。

出自廖母獨家配方,絕不添加防腐劑的醬膏、自己買胡椒粒來磨,走遍全台也絕對找不到口味如出一轍的胡椒鹽,還有以"原片"茶葉而非茶梗熬煮的紅茶、奶茶,無一不是親力親為。「就是因為什麼都自己做,所以才累垮自己!但是學生的健康,我們一定要把關;給消費者吃的東西,我們自己也吃,要吃得安心才可以呀!」廖文瑜對食品安全的堅持絲毫沒有退讓的餘地。

一磚一瓦 皆與台大人共同打造

「『姊妹花雞排』是台大人給的!」訪談過程中,廖文瑜一再強調,得到台大的幫助實在多而又多。過去30年來,與姊妹花締結緣分的朋友,有些成了台大教授,有些去了國外落地生根,攜家帶眷回來探望廖家姊妹。自從歇業的消息傳出,有人以信件捎來關心,有人舊地重遊相擁而泣。「阿姨,妳要加油喔!妳要保重喔!要再回來喔!」每每讓炸雞排的手來不及阻擋落下的淚水。

歇業前的最後幾天,眼見正午室外高溫直逼40度,從攤位望出去也看不見排隊盡頭的廖文瑜,因無法加快炸雞排的速度,又無法減緩客人聚集的速度,焦急的內心只能化作一句「對不起,讓你們等那麼久。」「沒有沒有,阿姨妳們比較辛苦。」、「阿姨,我們永遠等待您。永遠等待!」聽到客人這麼說,心裡又是一陣百感交集,廖文瑜自謙地說:「它絕對不是100分的美食,但卻是一個回味。最近回來的客人很多人都說:『 我們來不是吃口味,是吃回味的。』還有的人說:『妳不可以收。妳收了,我的大學生活就要被中斷了!』」

用美食做國民外交

細數台大人給的點滴恩惠時,廖文瑜想起店內另一素負盛名的人氣美食─蘿蔔糕,有著一段連自己都喜出望外的故事。一位馬來西亞僑生吃了姊妹花的蘿蔔糕後,因為彼此建立良好主顧關係,該名僑生也不吝跟姊妹花分享馬來西亞蘿蔔糕好吃的秘訣:「阿姨,我跟妳講喔,我們馬來西亞是用蘿蔔糕炒蛋,先把蘿蔔糕煎一煎,再把蛋和上去,讓蘿蔔糕充滿醬汁。」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話,卻在廖文瑜耳畔迴盪。「我按照那位僑生說的去改良,出來的口感果真不一樣!」廖文瑜雀躍地重溫起那段回憶。

無論紅黃黑白種,台大校園內各種膚色的學生,廖文瑜幾乎都關照過。「台大有許多國外來的學生,想到他們隻身來台灣讀書,人生地不熟的,就很想特別照顧他們,讓他們感受一下台灣人的熱情,順道做個國民外交!」

比起財富 更重要的是健康和

「昨天有教授來跟我打招呼。我跟教授說:『我已經送走了三十屆,明天換我畢業了!』」面對群眾的離情依依,廖文瑜堅強地告訴自己:「有捨才有得。再做下去,媽媽也沒辦法休息。」許多老主顧回味再三,鹹中帶甜,又有點沙茶口感的靈魂醬料─醬油膏,其實來自於廖母的心靈手巧。由於不加防腐劑,時間一到就得處理掉,也因此平添了母親的擔子。對於如今的廖家三姊妹而言,比起財富,更重要的是健康。各自的健康,還有媽媽的健康;比起財富,更重要的是時間。與家人為伴的時光,與姊妹之間,與先生之間,與孩子之間。

談起兒子的成長過程,廖文瑜滿懷歉意。廖家公子開始晚自習的年紀遠比其他孩童早得多,從唸幼稚園就從早上待到晚上9點,媽媽離不開店,孩子也回不了家。至於三姊妹之間的互動,並未因朝夕相處而增加。在店裡除了分派任務時偶爾說說話,其餘時間幾乎都在與客人一問一答中流逝。一個眼神也許就是一整天姊妹之間惟一的交流。

姊妹花雞排 還會回來嗎?

得力於媒體的報導,以及台大出國留學生的宣傳,聲名遠播的姊妹花雞排幾度獲邀海外洽談加盟或者技術移轉,潛在而龐大的商機從大連、北京、南京、撫順、澳門,乃至於澳大利亞頻頻招手。有鑑於市面上失敗的案例太多,惟恐海外分店就算發生了問題也鞭長莫及,終究還是回絕了邀請,比起成為跨國企業,廖文瑜認為,賺很多錢並不是姊妹花的目標,守住品質和聲譽是更重要的。「我認為這就是愛惜自己的羽毛,寧可讓它乾乾淨淨地就這樣收掉;這麼多年來,最值得的就是,『姊妹花』的名聲沒有臭掉,它是響的。」

「時代在變遷,口味在改變,2、30年前的口味一定有不符合潮流的地方,想要創新卻又沒有時間好好思考沉澱。如果健康允許的話,或許可以考慮研發新的菜色,比如各國炸雞或者小火鍋之類的,不過那應該是若干年之後的事了。」廖文瑜語帶不捨且若有所思。

訪談結束,攤位鐵門的縫隙透出了微光,廖文瑜轉身加入與同仁們收拾善後的行列,好讓一片狼藉的景象不殘留到隔天。尤其隔天就是最後一天營業了,鐵門拉開要比以往笑得加倍燦爛迎接客人才行。

走過1986,來到2016,「姊妹花」畢業了!「姊妹花雞排」的招牌看板也在7月29日永久珍藏於台大校史館。期間留予台大師生的種種回憶與溫馨,將化為年輕世代鼓舞奮進的動力。期許若干年後的某一天,「姊妹花」能以更嶄新的面貌與親朋好友再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