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不僅是聯合國推動全球環境行動的重要力量,也是人類團結起來守護環境的象徵。最早是在1972年6月5日至16日於斯德哥爾摩舉辦的世界環境會議中,通過將每年的6月5日訂為世界環境日,並於1974年6月5日舉辦第一次的慶祝活動。現在,「世界環境日」已成為全球100多個國家,不論是政府或個人,展開環境行動、傳遞訊息的重要平台。
「Make Amarieca great again」,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再次貫徹他的承諾。6月1日川普於白宮玫瑰花園舉行記者會,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他認為巴黎協定將傷害美國的製造業與就業機會,並讓美國承擔比其他國家更多的責任。川普表示不排除談新協定的可能,「有的話很好,沒有的話,也無所謂。」
美國總統川普於美東時間6月1日下午(台灣時間6月2日凌晨3時)正式宣布,將帶領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Paris Climate Accord),成為聯合國中第3個未參與該協定的成員。
5月31日是世界無菸日 (World No Tobacco Day),世界衛生組織將今年的標語訂為「菸草 一 對發展的威脅」。
6 月10日開始,沙烏地阿拉伯即將針對香菸、菸草 (tobacco) 及含糖飲料 (sugary drinks) 課稅,作為因應國際油價下跌所祭出的對策之一。
2017七國集團(G7) 峰會26日至27日於義大利西西里島的陶爾米納(Taormina)舉行。包含美國、加拿大、英國、 法國、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在內的七大工業國領袖均出席,歐盟也派代表參與。川普將峰會重點放在北韓核武和恐怖主義兩大議題上,盟國領袖並希望能軟化川普在貿易和氣候變遷的立場。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簡稱北約,NATO) 25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高峰會,聚焦打擊恐怖主義和成員國責任分擔兩大議題。今年是美國總統川普第一次出席,也是北約峰會第一次在布魯塞爾新落成的總部舉行。雖然川普曾大肆批評北約「過時」,甚至揚言打算出走,然於峰會中卻表示願意協防歐洲,同時不忘叮囑盟國分攤軍事費用。
印尼雅加達省長鍾萬學,去年因一番針對《古蘭經》的言論,被印尼伊斯蘭教徒指控「瀆神」,不僅輸掉了今年雅加達省長選舉,更被法院判決服刑兩年、即刻入監。然而,其5月22日透過家人宣布「願意服監、放棄上訴」,出乎各界意料。
甫結束中東之旅的美國總統川普,馬不停蹄展開外訪後半段的歐洲行程。24日於梵蒂岡拜會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彼此並互贈帶有象徵「和平」意味的見面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