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7年6月13日 22:22 鄭哲宇

關在輿論冤獄8年 溫以仁:司法只是救濟 不是救贖

「正義,不是平白無故得來,而是要去爭取的」溫以仁說。

帶著眼鏡、穿著襯衫,臉上掛著靦腆的微笑,他是溫以仁,曾經是國內外知名的旅奧指揮家,應邀回國擔任國家國樂團的藝術總監,卻因為2009年的一篇錯誤報導,陷入學歷造假的風暴當中。將近8年的時間,他走上司法之路,為的就是要證明自己的名譽與清白。6月10日,他在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首次公開發表演講,分享他這8年來,與命運奮鬥的心路歷程。

2009年,蘋果日報以斗大的「帥哥指揮爆學歷造假」標題,指溫以仁浮報學歷,時逢國家國樂團指揮的公開徵選,這篇報導不僅讓他丟了工作,更讓他如同被關入無形的輿論牢籠。溫以仁表示,這篇報導堪稱完美,連在音樂圈的人,都認為他的學歷的確造假,欺騙了所有人。「當時我的學長打電話給我,是為了要安慰我,但他卻說『既然被發現了也沒辦法,就算了吧』」,頓時他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連音樂圈的人都無法相信他的清白,那其他的人又如何呢?

我是對的 但我必須要不斷證明我是對的

「台灣有80%的人不相信司法,剛好我就是那剩下的20%,我相信司法一定會還我清白。」溫以仁說。沒有上過法院的他,以為司法會還他公道,然而,經過自訴、告訴,交付審判,包括民事、刑事訴訟,他一共經歷了9次敗訴。

溫以仁說,當時因為筆誤,在遴選報名表一式兩份的文件中,其中一份寫錯了學位名稱,「高級指揮研究班」寫成「指揮研究系」,然而,報名表都會檢附學歷證明,教育部的文件中已認定該學位等同台灣的博士學位,並且是奧地利的最高藝術文憑,但記者抓著他的筆誤,並以此查證,進而形成了當初那篇報導。

而在前面的9次敗訴,「法官、檢察官開庭不看書狀,不調查證據,也不聽我講話。」最後他選擇自修法律,並在每次的訴訟過後,拼湊零碎的證據,終於在第10次的訴訟,遇到肯認真審理的法官,並調閱到「傳藝中心辦理甄選的往來公文內簽」與「三次評審會議全程的錄音檔案」,還原了當時情況。法官認為身為公務員的團員代表兼評審,評選過程中並無要求學歷證明,卻將溫以仁附上的學歷個資外洩,導致媒體不實報導,已經故意侵害到他的權益,因此判定國賠定讞。註1同年另一件民事損害賠償的訴訟,在二審改判日報與記者應賠償溫以仁新台幣30萬元,並刊登道歉啟事。註2目前已與對方和解收場。

「我很感謝那位法官,因為他選擇認真審理我的案子,因此我的名譽回來了。」

人生轉彎 走出新的道路

「倘若今天你有回到音樂舞台的機會,但可能會沒有時間,繼續投注在訴訟上追求你想要的正義,你會如何選擇?」一位聽眾問他。

溫以仁說:「我沒有想過要回去音樂舞台,對我來說,那已經是過去了,現在我找到了我人生新的目標」。經歷了輿論傷害、陷入了孤立,與妻子離婚,罹患重度憂鬱症,甚至一度自殺,靠著自學法律、鍥而不捨的堅持,最終等到司法還他清白。他體認到,他不是一個個案,社會上有太多的人像他一樣,遇到公權力、媒體的傷害,被毀了一生後卻無力反抗。「我走這條路到底,是希望將來不要再有和我一樣的人,如果我堅持到底,勝利了,這樣將來有人再想要用公權力或第四權傷害人時,會有所顧忌。」他認為,教育是最重要的,而這,也是他的社會責任。

現在他與現任妻子一同從事室內設計,並自修法律,將來準備報考律師執照。「如果沒有經歷這件事,或許我一輩子就只會是個音樂家,但對社會是冷漠的。」溫以仁說,經歷了人生的重大轉折,他明白,正義不是平白無故得到,權利也不是唾手可得,而是要去爭取、去行動得來的。司法的制度,為了讓錯誤判決的狀況降到最低,有很多需要改變的地方,這需要全民的努力與關心。

「司法只是救濟,但不是救贖。」溫以仁說,如同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所表現的─「命運扼住了我的喉嚨,但我不會輕易地屈服」一般,他帶著堅定的信念:「你可以說我能力不夠,但不能說我的成就是偷來的。」即便過程宛如跌到谷底,但他堅持沒有放棄,終於等到司法還他清白的那天。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最後,一樣的節奏,但旋律走向光明,象徵雖然經歷命運無情的捉弄,但他始終沒有被擊倒,而是光榮地勝利了;溫以仁雖然人生遇見了大轉彎,但終究他戰勝了命運,心境的轉變,也帶給了他人生真正的救贖。

註1:2013年4月1日臺北地院100年度國字第53號判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應國家賠償溫以仁新台幣50萬元。

註2:2013年12月17日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上字第376號判決,改判日報與記者應賠償溫以仁新台幣30萬元,並刊登道歉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