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是人類永恆的期盼
「司法公正」是人類社會永恆追求的目標,因為事關自己生命、財產及人身自由的保障,但它在人類歷史上卻常常缺席,導致不少冤案發生,因此孕育出許多有名的文學或戲劇作品,如華人世界所熟悉的包青天斷案故事,藉由戲劇批判現實世界的司法不公及表達對司法公正的渴望。
如何達到「司法公正」成為人類一大課題,目前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分權與制衡,也就是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權分立,並且相互制衡,立法權是制定法律,行政權是執行法律,司法權則是依據法律審判案件,沒有任何一權可以獨大,以及干涉其他二權之行使與運作,甚至是越俎代庖替其他二權行使原本的權力。
當然只憑分權與制衡要達到百分之百的「司法公正」是不可能的,還需要諸多要件配合,比如司法警察人員是否完善蒐集案件相關證據,也不可為了儘速破案而製造假證據,甚至對犯罪嫌疑人刑求以屈打成招;檢察官是否用心指揮警調人員偵查案件以挖掘事實真相、訊問犯罪嫌疑人及證人,並決定犯罪是否成立;法官是否依據法律獨立審判而不受干涉,以及是否公正審視原告、被告雙方之證詞、相關證據,未預設立場。此外還涉及警調人員偵查技巧是否熟練,檢察官與法官對相關法律是否熟悉,法學素養是否深厚等,不一而足。
輿論是影響司法判決的重要因素
然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其實也會影響司法公正與否,就是「輿論」,也就是一般民眾對相關案件的看法與意見,尤其是在民意高張的時代,當然輿論可能成為司法機關的後盾,促使司法機關維護獨立、公正審判,不受干涉;但也可能迫使司法機關為了自保,做出迎合輿論的判決,縱使該判決背離法律專業與相關事實、證據。
最近有立委主張司法應該透明化以利達成司法公正,立法院即於今年6月27日三讀通過「法院組織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明定法庭直播的規定,法律審採「原則公開、例外不公開」,事實審採「原則不公開、例外公開」,但審理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社會矚目案件,得依當事人聲請或依職權裁定以適當方式實施公開播送,也就是希望透過法庭直播讓民眾瞭解案件之審判過程,以促使司法透明。
但法庭直播真的能達到司法透明、司法公正的目標嗎?包括司法院、法官協會及許多法律學者都反對冒然實施,其中一項原因是怕有心人士惡意剪輯直播內容以引導輿論走向,誠如台灣法學會6月9日所發的聲明:「……更可能在未審先判氛圍中,顛覆無罪推定原則,動搖司法公正性及其信任基礎。」意即輿論可能壓迫司法部門,造成司法部門無法公正審判,最終導致不利特定當事人之審判結果。而歷史上確實存在此類「輿論殺人」案件,讓我們一起來檢視。
蘇格拉底:「褻瀆雅典的神明與毒害年輕人的思想」
作為希臘3大哲學家之一(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及人類4大聖哲之一(孔子、佛陀、蘇格拉底、耶穌),蘇格拉底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但他卻被雅典500位公民所組成的陪審團判決有罪,並以褻瀆雅典的神明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處死。
歷來已有許多人著文探討這場判決是否公正、蘇格拉底應否服從判決,以及他是否應該逃亡等相關議題,甚至被人用來指稱民粹(或是民主)非常可怕。本人觀點比較傾向這場判決不是十分公正,雖然審判的過程、陪審團的組成對蘇格拉底並無差別待遇,但被控告的的罪名就令人覺得「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因為蘇格拉底最著名的事蹟就是喜歡在路上找人問問題,透過一個接一個問題揭發人想法中的錯誤,證明人其實是無知的,就如他的名言:「唯一真正的智慧,就是知道你一無所知。」
縱使沒有任何文獻提到蘇格拉底探討的問題中有無涉及信仰、神明等事務,但常理可推測應該有討論過,畢竟這是人生於世都會關切的,蘇格拉底就這樣一日又復一日找人問問題,經過長久時間都沒出事,被他詰問的人可能心中惱怒,但也沒有想過要控告他,結果突然有一天就被人控告了,為什麼情況出現變化?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蘇格拉底被控告是發生在「三十人僭主集團」被推翻之後,這個集團實施暴力統治,殺害了眾多雅典民主派人士,雖然最後被推翻了,但卻帶給雅典人很深的傷害,而這個集團的首腦就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即使蘇格拉底與這個學生關係不好。在此之前,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敗給斯巴達,甚至淪陷了,斯巴達雖未消滅雅典,可是給雅典人內心帶來極大的震撼,而蘇格拉底的學生在戰爭中的表現令雅典人難以接受,其中有通敵者、有叛逃者,也有主張效法斯巴達體制者。且因為他的思想傾向菁英統治,與雅典一向以來的民主傳統不合,最終引來民主派人士的控告,再加上人緣不好,只能面對死刑的判決。
蘇格拉底從未改變他的思想,他也未做出違反雅典民主傳統的舉措,更沒有支持他的學生的暴力統治,只是因為外來的種種衝擊嚴重影響雅典人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一連串的挫敗降低雅典人的包容力與忍受力。因此,蘇格拉底的死與雅典整體環境及氛圍改變有莫大的關係,雅典人無法再忍受他的主張,眾人內心的苦悶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蘇格拉底無可避免地成為被針對的對象,於是有人出面控告,整體輿論也不利於他,蘇格拉底就無可奈何地承受本不應落下的罪名。
耶穌:「褻瀆 神-自稱是 神的兒子基督」
根據聖經記載,耶穌是以色列有名的聖君「大衛」的子孫,是上帝派來拯救世人的彌賽亞,從出生起即有一連串神蹟、奇事發生,成年後被引導到曠野禁食40天並受撒但試探,得勝後開始在以色列全地傳揚上帝的福音。傳福音過程中,他常常以比喻宣揚天國的美好,教導人要「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及「愛人如己」,也幫人醫病、趕鬼,並接納被當時猶太社會所鄙視的人,如稅吏、犯姦淫的女人、外邦人,給予安慰及鼓勵;但也嚴詞批評猶太教中的形式主義與假冒偽善,因此在底層猶太人中甚受歡迎,可是卻被猶太教領袖所敵視。
因為耶穌傳講的福音很有感染力,帶給底層猶太人及外邦人希望,因此擁有滿高的聲望,同時又批評猶太教領袖,常使他們出糗,讓更多底層猶太人看見他們的謬誤,偏偏他們又無力反駁,久而久之耶穌就對猶太教領袖形成威脅,因為底層猶太人會選擇相信耶穌,而不再是猶太教領袖,信仰人數的減少對任何宗教都是一種災難,即使猶太人生下來都要信仰上帝,但是經由耶穌信仰上帝,還是經由猶太教領袖信仰上帝其實是不一樣的,因此猶太教領袖決定殺死耶穌。
於是耶穌在傳福音時,不時有猶太教的教法師與文士來試探耶穌,想抓住他的把柄,以便控告耶穌,根據聖經記載,他們卻一直無法得逞,因為耶穌的回答太有智慧了。此時又發生一件事,將近逾越節的時候,耶穌騎驢向耶路撒冷前進,結果沿途許多人夾道歡迎,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詳見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2章13節),猶太教領袖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耶穌勢力一旦壯大到一定程度,就永遠無法除去耶穌了,最終只能採取先抓人再找人作偽證的方式處理。
趁著眾人在過逾越節,猶太教領袖差人抓了耶穌並開始審問,大祭司問他:你是不是神的兒子基督?耶穌對他說:你說的是。(詳見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27章)這句話深深刺激猶太教領袖,因為他們認為人都是上帝的僕人,怎麼會有人妄稱自己是上帝之子,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語,因此給耶穌安上「褻瀆 神-自稱是 神的兒子基督」的罪名。接著將耶穌帶到羅馬巡撫彼拉多的面前,求他殺死耶穌,可是彼拉多訊問後不覺得耶穌有罪,可是又不敢直接釋放耶穌,因為怕引起動亂,於是藉著逾越節慣例:應眾人要求釋放一個囚犯給他們,詢問要釋放耶穌,還是要釋放一個作亂殺人的巴拉巴,結果眾人回答釋放巴拉巴,因此耶穌最終被釘上十字架。
承上所述,耶穌並沒有罪,只是因為猶太教領袖忌妒耶穌,也怕耶穌把信眾吸引走了,因此決定要殺死耶穌。至於羅馬巡撫詢問眾人要釋放耶穌,還是要釋放巴拉巴時,為何眾人選擇巴拉巴,而不是耶穌?前幾天不是還有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受到許多人夾道歡迎的事,為何幾天後又不被眾人選擇釋放?
首先,羅馬巡撫召集百姓詢問,不可能將全城的人都找來,畢竟沒有那麼大的空間可以容納所有人,而且人多難以控制,因此只能找一部分具代表性的人來,這些人應該都是猶太人中有頭有臉的人,與猶太教領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與歡迎耶穌的人應該不是同一批人。其次,縱使被找來的人有一些認同耶穌的人,但在當時氛圍下應該都不敢有異議,以免禍及己身,只能默不作聲或隨波逐流,於是耶穌在沒有任何異議的情況下走上了殉道的道路。
袁崇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
袁崇煥是明末駐守寧遠的大將,在任期間成功抵擋滿人的攻擊,讓明末幾度陷入危局的遼東情勢穩定下來,期間甚至讓一生從未敗戰的努爾哈赤負傷、鎩羽而歸,最後抑鬱而終,可是袁崇煥卻不得善終,被崇禎皇帝以通敵叛國之罪下令凌遲處死,死後遼東局勢潰爛,不過幾年山海關外土地盡淪滿人之手,明朝只能守山海關以拒止滿人大軍了。
他本是一個文人,考中進士後擔任縣令,如無意外應一生以文官告終,但他好軍事,且留意邊疆國防事務,曾單騎出關實地瞭解遼東狀況,在明末天啟年間被破格任用為兵部職方主事,嗣後更出關駐守寧遠,成為他一生事業的起點。因為他用心治軍,安撫遼民,整飭邊防戰備,遼東局勢終於慢慢穩定下來。另滿人大軍因始終啃不下這塊硬骨頭,希望與明廷達成和議,袁崇煥也希望藉由和議爭取時間加強邊防,因此雙方開始進行和談。不過雙方和談只是手段,滿人是想利用和談期間肅清後方來自皮島毛文龍與朝鮮的騷擾,袁崇煥則是完成山海關至錦州的防線建構。
崇禎二年,滿人大軍破長城喜峰口入侵,兵鋒直指北京,袁崇煥得報立即率軍入關援救,與滿人大軍在北京城下大戰,最終擊退滿人。可是北京人因為突然遭到兵災,謠言紛起,說袁崇煥縱放滿人大軍入關以擁兵自重。大臣們也因為他之前與滿人議和的事,認為他想利用滿人的入侵以逼迫朝廷同意與滿人達成和議。於是袁崇煥被關押入獄,半年後被判處凌遲,行刑當日,北京民眾認為其通敵罪該萬死,紛紛出錢購買其肉,生吞入腹,其慘狀不忍描述。
由袁崇煥被冠上的罪名,可以發現輿論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首先,「通虜謀叛」就是北京人突然遭到滿人大軍攻擊的直接反應,因為他們認為滿人大軍可以繞過關寧錦防線,破長城關口直撲北京,一定是袁崇煥與滿人勾結所致,不然花了龐大經費建構的防線怎麼一點效用也沒有。他們多數人對遼東情勢一知半解,對軍事更是毫無概念,不會知道滿人大軍要悄無聲息通過無人區與蒙古盟友會合,再一同攻破長城是非常具有操作可行性的,只會直覺認為滿人大軍出現在眼前是不應該的,不應該出現卻出現了就是有陰謀。
其次,「擅主和議」則是觸犯明朝全體文官的原則,因為文官大多數主張與滿人只能死戰到底,沒有和談可能,誰主張和談誰就該死,崇禎3年袁崇煥被冠上擅主和議罪名而死,崇禎15年兵部尚書陳新甲因為不慎洩露與滿人和談之機密,遭文官群起攻擊,下獄後併其他罪名處死,但是他們不會在意死戰到底的結果就是朝廷要在遼東花費無數的軍餉,以致必須加徵稅賦,導致流民四起,民變頻發,最終明朝亡於闖王李自成之手,因此可以說與滿人之戰事間接導致明朝滅亡。
因此,不管是文官集團,還是一般平民,出於各自的原因都認為袁崇煥該死,即使袁崇煥是無辜的(他完全沒有任何動機勾引滿人入侵,因為不會帶給他相關利益;名嗎?戰勝滿人成為民族英雄比促成和談更有聲望;利嗎?縱使促成和談,也只能讓他永鎮遼東。而且依照他過往的行為舉止,他並不是一個貪官,應該不會利用鎮守遼東的機會貪汙或收受賄絡,更何況他沒有子嗣(兒子是從親族過繼而來),他的作為是正確的(如前所述,在遼東是滿人進攻、明朝防守的狀態,縱使明朝家大業大比滿人更經得起損耗,但長久下去也會承受不住,歷史的發展也給予明證,和談是不得不的選擇,唯有爭取到喘息的機會,讓明廷重新在遼東站穩腳跟,厚積軍力與糧餉,才有機會將滿人重新壓制下去)。
既然形成袁崇煥該死的輿論,那袁崇煥就不得不死了,縱使袁崇煥相關作為有爭議(擅殺皮島守將毛文龍),但其實罪不至死,甚至與他有過過節的官員都認為他很冤枉,可是零星的聲音都被掩蓋了,輿論殺人由此可見。
結語
我們必須清楚認知人並非純然理性,無論是觀察外在世界、作出判斷或作成決定都會受到情緒、認同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要求人完全客觀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可能透過提供完整的資訊、隔絕外界的干擾等方式來提高客觀性。但是在現今社會,資訊非常豐富但多數呈現碎片化,甚至可能被扭曲、變造或偽造;且因為社群媒體的廣泛應用,為求得關注,不乏以誇張、嘩眾取寵的方式來表達,讓不少人在無法分辨真偽的情況下作出反應,而作出這種反應往往是感覺勝於思辨。
人們往往以為自己是出於正義發聲,為弱勢主持公道,但決定立場的事實可能是錯誤的,可能是被人扭曲的,此前臺灣即發生過不少基於錯誤事實的「自以為是正義」事件,電影《BBS鄉民的正義》對此有過相關探討,此外2021年發生刺青師雕博控告保母虐死他11個月大的女兒,除了上門毆打保母及恐嚇外,其友人網紅「鳳梨」、網紅「勾惡」等人更在網路YT頻道議論公審保母,結果不只造成保母沒有工作,還要面對網友的私刑正義,甚至被迫搬家,雖然最後司法查明真相還其公道,女嬰是因雕博吸毒導致其吸入毒煙而重摔腦部致死(詳見知新聞,2025年3月2日,「保母提告「彫博、鳳梨、勾惡」!民事判決出爐 被誣虐死女童終落幕」),但一切已經回不去了。
因此面對司法,人們應該抱持嚴肅的態度,且在司法判決出爐之前最好保持沉默,不宜議論司法案件,或者發表評論時宜審慎客觀,並且不宜驟下決論,因為我們所知真的有限,以有限的事實去論斷司法案件真的不妥,當我們自以為正義的去論斷,其實可能造成不正義的結果。為了撰寫本文,查找相關資料時,發現舊約聖經以賽亞書11章3節的這句話非常值得大家參考「他必以敬畏耶和華為樂,行審判不憑眼見,斷是非也不憑耳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