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5年4月17日 23:50 Sandra Huang

產後憂鬱症 用愛與關心來陪伴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第 596 期探討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婦女在分娩後產生之中度至重度憂鬱症;症狀可能於分娩後不久至2年內發生,常在分娩後的前3個月內出現,且通常至少維持2週,更有少部分症狀嚴重之個案。

產後憂鬱症是新手媽媽需要面對的常見失能情況之一,而目前仍不清楚發生的原因。懷孕期間與分娩後的荷爾蒙變化有可能會影響媽媽們的心情,許多非荷爾蒙因素也可能在此期間影響情緒,例如分娩前後身體外觀的改變、工作和社會關係的改變、屬於自己的時間與自由變少、睡眠不足、擔憂是否有能力成為好媽媽等。

在分娩後的12週內出現焦慮、脾氣暴躁、容易流淚及坐立不安等為常見的情緒低落現象,這些症狀稱為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屬暫時性症狀;通常不需治療即會自行緩解。但當這些症狀沒有消失或憂鬱症狀持續1至數個月時,可能就產生產後憂鬱症。而產後憂鬱症的媽媽也可能伴隨有:

  • 無法照顧自己或寶寶
  • 害怕和寶寶獨處
  • 對寶寶有負面情緒,甚至想傷害寶寶(儘管這些感覺是可怕的,也幾乎從來沒有發生過,但仍應馬上告訴醫師有這些想法)
  • 對寶寶過度擔心或對寶寶興趣不大

如果發生嚴重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時,產後媽媽除了會出現情緒激動不穩定、哭泣、個性行為改變外,甚至會出現妄想或幻覺現象(如誤認嬰兒已死亡或被掉包等),必須接受積極治療,以免造成不幸。

新手媽媽如出現任何一種產後憂鬱症症狀時,應與醫療人員聯絡,以及時獲得協助。分娩後的憂鬱症治療通常包括藥物、療法或兩者並用,且是否哺餵母乳,是影響醫師用藥的關鍵。患者有可能會被轉介至心理健康專門醫師診治;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和人際關係治療(interpersonal therapy)皆為談話型療法,往往有助於治療產後憂鬱症。支持團體可能會有所幫助,但已有產後憂鬱症情形者,則不應以此代替藥物或談話型療法。產後媽媽得到來自家人、朋友與同事良好的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可以幫助減少產後憂鬱症的嚴重性。

透過上述產後憂鬱症的介紹,期能讓孕期、產後媽媽及家人們辨識產後媽媽是否處於高風險狀態,進而予以尋求伴侶、家人及朋友支持及醫療照護。大部分的產後媽媽都會有輕微產後憂鬱現象,而這些症狀,可在與伴侶、家人及朋友的關懷與支持陪伴下,經由一些簡單的對談聊天與傾聽,就能讓其情緒很快地獲得抒發及緩解;而且,產後媽媽在照顧嬰兒時,需耗費相當的體力,也常致睡眠不足,因此,家人應適當地予以協助分擔照顧嬰兒及家務,減輕產後媽媽的身體負擔。
產後憂鬱症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其預後是良好的。如果發現有產後憂鬱的現象且長時間無法緩解,甚至加重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不要羞於表達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自己會受到家人或朋友的歧視,很多人都願意幫助您渡過難關的。

心理衛生資源

  • 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提供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服務。
  • 各縣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心理衛生宣導、教育訓練、諮詢、轉介、轉銜服務、資源網絡聯結、自殺防治、物質濫用防治及其他心理衛生等事項。
  • 倘若您有哺餵母乳困擾時,可以打免付費諮詢專線0800-870870(國民健康署-母乳諮詢專線),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