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 20:19 林耘翰
【決戰思辨力】向小孩學思辨 腦科學驚人發現
過去20年的發展科學研究完全顛覆我們對嬰幼兒的看法:愛哭鬧、 不通情理、自我中心、不能理解其他人的觀點,或不了解因果關係。馬太福音中耶穌曾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耶穌可能想勸勉人們要像小孩般謙卑,有趣的是,在學習和思考上,「小孩的樣式」竟然也能給大人許多啟發!心理學家Alison Gopnik的研究告訴我們,某方面而言, 寶寶的思考像是頂尖聰明的科學家。
所有人都知道小孩喜歡金魚燒薄脆餅,討厭生綠花椰菜。 實驗者在小孩面前假裝喜歡花椰菜,討厭薄餅,她們對15個月至18個月大的寶寶做這項測試,然後伸出手問寶寶說: 「可以給我一些嗎?」驚人的是,18個月大的寶寶,才剛會走、勉強會說, 會給先給實驗者薄餅,但如果她一直表現喜愛花椰菜,他會轉而給她綠花椰;15個月大的寶寶會盯著實驗者一段時間,無法理解為何她要綠花椰,最後還是會給她薄餅,寶寶認為人人必定喜歡。Alison Gopnik說道,由這可看出18個月大的寶寶已發現了人性深處的事實──我們不總是想要相同的東西,其二,他們覺得該做些什麼去幫他人得到想要的東西。
Alison Gopnik認為,寶寶澄澈美麗的雙眸下正進行著複雜的演算,他們如同電腦和科學家一般進行測試假說、比對證據,依測試的結果,他們改變假設,接著又測試新的假設,像這樣不斷的進行下去。心理學家Cristine Legare設計一個移動積木來讓燈泡點亮的實驗,發現4歲小男孩也會「作實驗」,他在短短2分鐘內嘗試5種假設,許多類似的研究都得出以下的結論:小孩的「四處玩耍」其實是實驗性的「研究活動」。
從意識運作模式來看,成人的注意力和意識像「聚光燈」。 成人決定什麼是具相關性或是重要的、 應給予特別關注。當人專注時,負責執行功能的前額葉腦皮質送出訊號,讓腦的一小部分便更靈活、更可塑、狀態更佳,但同時停止了腦部其他部分的活動,所以大人的專注力較集中、以目的為導向。 寶寶和幼兒的意識像「燈籠」, 他們很擅長立即接收大量來自四面八方、五花八門的訊息。 由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他們的腦內,充斥著神經元傳導物質,能誘發學習和可塑性,但抑制的部分則尚未啓動。孩子不是「不能專心」,而是「不擅長專心」,他們無法拒絕引起他們興趣的所有事物,而只關注重要的部份。
在TED的演講中,Alison Gopnik與聽眾分享這些有趣的研究之後做了結論,她說當個大人是好的,能自己綁鞋帶、自己過馬路,努力讓寶寶像個大人一樣的思考是合情合理的,但她也鼓勵人們,有些時候要學學回歸如「小孩的樣式」,思想開放、廣泛學習、天馬行空地想像、自由創意,與大膽地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