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6年4月8日 11:41 林耘翰/整理報導

解讀王建民 楊照:台灣應追尋「最高境界」

睽違三年,王建民再度回到美國職棒大聯盟,效力於堪薩斯皇家球隊。在記者會上,除了表示能出現在開幕賽名單中感到很不真實之外,王建民說:「不要管外界怎麼看你,做你自己,做你自己喜歡的事,不要看外面說你不行了、要退休了。」「在我的想法裡面,我可以丟球的話就繼續丟,看自己的身體能完成到什麼樣的程度。

台灣人喜歡把王建民稱作「台灣之光」,但名作家楊照認為拙於言辭的王建民,這些年來能走過黑暗低谷,他擁有的特質和信念,並非典型的「台灣之光」所孕育出來的。

在職業棒球中,36歲已算是高齡,為何王建民不回到台灣或是日本發展?楊照在facebook上揣測其心境:「因為他看過最好的,他在洋基隊時經歷了最高等級的棒球體驗,他無法忘懷這個至高的標準,所以他無論如何不願settle for less(退而求其次)。」楊照剖析道,和這個運動場上的「至高標準」相比,其他的,包括掌聲與薪水,都沒那麼重要了。他拿自己身體的極限,持續和這個「至高標準」拉鋸抗衡,那是他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

這正就是最不台灣的部分。楊照指出,台灣的教育與主流社會價值,不會教孩子「自我標準」,也不鼓勵培養孩子去追尋、體會各領域中的「至高標準」,反而是灌輸「外在標準」,如他人的評價、被給予的工作和薪水。年輕人養成習慣要依「外在標準」調整行為,才是「聰明有前途」。

王建民的意志力,足以在年紀的劣勢上勝過其他優秀年輕選手的體力、球技,給予團隊良性競爭的壓力;此外,德州農場報告對王建民的診斷是「過於強大的手臂」,若他光靠手臂力量投不出大聯盟等級的快速球,可能就不會因為下肢缺乏訓練而受傷沉淪。楊照引導讀者與教育界思考,何謂天分?優勢反而是劣勢?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王建民的經歷並非勵志故事的濫觴,「我多麼希望許多台灣的孩子,能夠從王建民身上看到這份不一樣的堅持,好奇追索為什麼他如此看待棒球、看待大聯盟,如此選擇自己曲折跌宕的人生道路,因而有機會碰觸到這種在台灣稀有的生命態度──尊重自己內在「最高標準」傳來的渴望。」楊照如此畫下註解,留待讀者們咀嚼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