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5年7月25日 23:00 林芳幟

台灣社會 「愛」上出問題?

近幾年來的台灣相當不平靜!20日晚上,台北捷運再度發生持刀隨機傷人事件,台北市長柯文哲21日受訪時表示,從這些案子看來,發現犯案者都是社會孤立分子,長時間不和他人交談,這樣的人在想什麼,有沒有反社會傾向,外界無從得知。

針對此事件,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認為,媒體過度報導犯案細節確實可能引發「模仿效應」;楊醫師不諱言,無法完全避免這類事件,重要的是提高危機感和警覺性,民眾應學習基本的防身技巧,或隨身攜帶雨傘、包包等,危急時可作為防身工具,攜帶哨子做為求救工具,做好防身準備,安全才能多一份保障。

日本曾針對無差別隨機殺人、傷人事件的兇嫌進行人格分析和歸納,發現犯案者通常有以下6大特徵,包括(1)男性,(2)20至40歲,(3)社交孤獨的繭居族,(4)大腦失控,容易感到挫折、憂鬱、焦慮,(5)吸毒或患有精神疾病,(6)外歸因,將失敗歸因於他人,常有「你讓我難過,我也不讓你好過」的想法。

該如何解決社會疏離的問題呢?柯P表示,「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冷漠」,「關心別人,是保護自己」。醫學博士柏爾尼‧西耶蓋爾Bernie S.Siegel在《愛,醫療與奇蹟》一書中提到:「所有的疾病最終都與愛的缺乏或者有條件的愛相關,所有的康復則都與給予愛的能力和接受到無條件的愛相關。」

教育,必須從小做起,愛,也必須學習。有些人,在無條件付出關心與愛的家庭中幸福地成長,自然而然地學會愛人。但有些人並不那麼幸運,他們可能不曾感受來自父母、長輩的愛;或許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過度地壓抑與限制;或許不曾感受被理解與關懷;或許早已不信任他人甚至不信任自己…。

若我們多一個關心的表情,挪出一些時間給感到難過、沮喪、辛苦的人一段陪伴,讓實質付出的愛與關懷逐漸溫暖社會的冷淡,由我們開始,可以改變這社會,可以及時阻止悲劇再發生,可以及時挽回這些即將陷入瘋狂的、受傷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