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25年8月19日 19:47 何語嘈

823公投核三延役之外應思考的問題: 來不來電關鍵,除了電廠更是電網!

8月23日我國將舉辦第21案全國性公民投票案「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目前正進行意見發表會,由正反雙方發表同意繼續運轉或不同意繼續運轉的理由,以爭取民眾的支持,投票時間為上午8時起至下午4時為止,年滿18歲在國內居住滿6個月以上的國民都可參與投票。

同意繼續運轉的理由,按照台灣民眾黨提案主要為:(一)政府設定之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已難以達標,開發新能源成效不彰。(二) 光電弊案層出不窮、台電購電成本高買低賣致連年虧損。(三)保留一定程度可運轉之核能發電設施,強化臺灣能源供應韌性。(四)第三核能發電廠經整體安全評估後繼續運轉,可作為輔助過渡能源。

近日由200多位學者聯署的「反對核三重啟,穩健能源轉型—學術界不同意第21號公投案連署」聲明,列舉不同意繼續運轉的理由主要為:(一)活動斷層經過核三廠區,以及核三機組老化,已難以確保核安。(二)重啟核三將產生更多萬年核廢債留子孫,違反世代正義。(三)投資評估與重啟昂貴核電,卻只為6%的電力,不符經濟與時間效益。(四)繼續使用核電,將傷害臺灣產業國際競爭力。(五)減煤進程未受核電除役影響,證明重啟核電不是空污解方。(六)核電重啟無助於國家安全,更將延宕真正具能源韌性的再生能源發展。(七) 重啟核三將延續犧牲的體系,剝奪屏東人發展權,更是擁核者始終不敢面對的以鄰為壑心態。

然而,不管最後公投結果是核三繼續運轉或不繼續運轉,有一個更關鍵的議題卻被多數人所忽略,就是臺灣的電網韌性是否已經完善。從今年7月初丹娜絲颱風重創嘉南地區就可知道電網韌性的重要性,該颱風中心6日23時40分登陸嘉義布袋,7日6時於桃園新竹交界出海,同日11時30分解除陸上颱風警報,17時30分解除海上颱風警報。短短不到1天,就造成92萬戶停電,養殖漁業更因斷電導致增氧機無法運作,造成大量魚類死亡。當時全臺電廠都正常運作,但嘉南地區電網卻遭嚴重破壞(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逾3千根電線桿倒塌)。由此可知,不管電廠用核能、天然氣、燃煤或水力發電,只要是電網脆弱,一遇颱風、地震等天災就損壞,電廠再怎麼會發電,還是無法順利供電給民眾使用。

台電在2022年9月15日公布「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將於10年內投入5645億元,以「力求分散、持續強固、加強防衛」3大主軸、10大面向,全面提升全國電網面對突發事故的因應能力,以及為2050淨零轉型目標做好準備。「分散工程」聚焦降低電網集中風險,包括「電廠直供園區」減少跨區供電,「綠能分散供電」則可促進綠能併網及在地就近供電,「樞紐節點分群」可分散3大樞紐變電所供電風險,「增加配送節電」則透過增建關鍵變電所,紓解都會地區供電瓶頸,並藉由「精進區域調度」分散調控風險等5項作為。

「強固工程」則著重提升設備穩定程度,其中涵蓋3項作為:「電網擴充更新」將加速設備更新升級及容量擴充,「廣增儲能設備」則可搭配綠能發展,增進電力系統穩定,另將透過持續推動「變電所屋內化」防止外力及極端氣候干擾影響。「防衛工程」部分,台電將透過「強化防衛縱深」提升電廠、電網間各層次保護設定,「即時動態防衛」可監測相關設備狀態,提高防衛精準度,整體有助阻止停電事故擴散,協助電網若遇突發事故,可在短時間隔離故障點,縮小事故範圍,盡速恢復穩定運轉。

「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能否為臺灣提供穩定的電力尚待驗證,但至少方向是正確的,畢竟臺灣是一座多山的島嶼,電網的架設難度即高於地形平坦的國家,加上並無與其他國家土地相連接,難以從其他國家輸入電力及時救援,因此只能自求多福。過往的大電廠觀念已經落伍,電力長途輸送必然造成可觀的損耗,分散供電與就近供電才符合臺灣的需求,不只可降低電力輸送途中的損耗,也避免某一電廠發電設備出現故障造成多區停電的問題,更可消弭「南電北送」或「中電南送」等區域爭議。

當然,在全體國人拚經濟的觀念下,核三延役公投通過的可能性極大,但是國人不應只是關心要不要核能發電這個點,更應全面關注電網韌性、電力輸送等相關議題。另外政府也可鼓勵新建物裝設太陽能板等電力設備,提高電力自主的比率,不足部分再由台電提供;同時也要求建物裝設節能設施,以節省用電,使臺灣在開源與節流的努力下,保持電力穩定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