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25年6月30日 22:43 郭芷淇

面對打人的孩子,要給他懲罰嗎? 專家:先處理情緒才是關鍵!

養育了3個小孩之後,有陣子常常要面對「公不公平」、「競爭比較」、「愛的不足感」等大小事,我也開始特別需要學習「手足關係的經營」。經朋友推薦《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這本書很適合家裡有2個小孩以上的父母,我也特別喜歡這本書核心宗旨: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面對打人的孩子,要給他懲罰嗎?」答案是:懲罰會造成反效果,因為這位在孩子們因中留下更多驚嚇與怨懟,日後手足會更頻繁爆發衝突。

作者蘿拉‧馬克罕博士提及,孩子打人是因為他們感到不安全,有時候那是因為手足以某種方式威脅到他。即便孩子打人,先同理他,避免他被情緒淹沒,這有助於停止打人的行為。

另外,在事發之後予以懲罰,並不會預防犯罪的衝動。到怒的特點就是理智已經失去對情境的掌控,當下腦中根本不存在以往學貴的教訓。要杜絕暴力,要深入暴力的根源:即是「小孩的情緒」。

蘿拉博士分享:首先,要讓他從恐懼的深淵中感到安全,讓他感覺有人幫忙她調整自己的行為。相反地,若吼了他,便會增強他的恐懼,他知道我們是要幫忙他的,情緒會慢慢冷靜下來。「你是在讓他有安全感」讓他可以表達出致使她如此憤怒的受傷與恐懼。

她還提醒,暫時隔離孩子、讓自己冷靜下來也會產生一個問題,不僅是孩子的情緒沒有被幫忙到,他還會感覺自己是一個很糟的人。孩子在你的懷裡哭泣之後,他將會卸下「戰鬥或逃跑」模式,他會反省、自己的行為,不用急,給他時間找回內心的平靜。如果大人不責怪,而是儘量保持友善,孩子會更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為自己負責正是防止同樣事情再度發生的關鍵,這是內化的自我紀律,頗難能可貴。如果父母責怪和處罰小孩,反而會阻撓自我紀律的內化。

其實,在一般人觀點,可能不少人習慣直接還手打回去或用懲罰、報復方式。要「先同理打人的那方」實在不容易,當自己被打,或自己的小孩家人被別人欺負,能先放下情緒冷靜解決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不讓情緒更擴大,引發後續更多問題。

近幾年,世界各地大小戰爭不斷,我不禁反思:「和平」到底從何而來?也許,每一次家庭裡的衝突處理,就是培養和平的練習場。為了守護世界和平的家園,「同理他人」、「創造安全感」皆是處理「彼此關係」重要關鍵。

回想起另一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書——《戰爭是殘忍的。愛與和平》。作者鄭明析提到:「就算不拿著槍上戰場,只要彼此憎恨爭吵,這就是戰爭」。這位作者在越南戰場上,沒有殺死任何人,他以著愛生命的方式完成軍旅生涯。在殘忍的戰爭中,為了生存只能奮力殺死敵軍?鄭作者首先「去愛對方」,他說,大家在度過信仰生活時也是一樣,就算對方朝自己扔出「言語的槍和劍」,自己也要一有機會就說出「愛與和平的言語」才行。作者的話讓我在教養路上有了更深的領悟——當我們選擇用同理回應憤怒、用愛取代報復,孩子也會學會如何在人際中建立連結而非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