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 11:09 郭芷淇
正向教養系列》什麼禮物是「最棒的兒童節禮物」?
進入四月份即將迎接到孩子們最愛的「兒童節」,回想起小時後的兒童節,總是會拿到許多禮物,充滿歡樂,也讓我思考:這世代的兒童快不快樂呢?
《2024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揭露了台灣兒少主觀生活滿意度持續下降的現況。根據兒福聯盟報導,此報告指出,2024年台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平均僅為68分,較2023年下降了5.5分,與《學齡兒童健康行為調查》世界平均75分相差7分,從報告來看,顯示這世代的兒童可能面臨著,心理疏離感、學業壓力、數位沈迷、睡面不足、家庭關係等因素,對幸福感產生了深遠影響。
講到生活滿意度、幸福感這類議題,可能有人會說,爸媽的幸福感分數就不高了,還何況小孩。沒錯,所以父母首先最該做的就是:「好好愛自己」!我自己生了三個孩子之後,體會到教養孩子,經營家庭是多麽不容易;從社會國家各個面向發展來看,其「家庭教育」是重要的基礎核心:「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和人格形成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家庭教育有助於塑造孩子的價值觀和倫理觀,孩子第一個學習的地方就是家庭,第一位老師就是父母。
身為父母,你有學習過如何教養孩子、經營家庭嗎?
我體會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學校從來沒有一堂課教導該如何經營家庭、教養小孩、成為有愛的父母?「媽媽也是有孩子之後才開始學會當媽媽。」於是我主動開始學習「家庭教育」。
這麼剛好,我小孩的學校在三月份辦了一場給家長參與的「家庭教育講座」,由新北市政府家庭教育中心所推動的團體課程,課程中透過學習教養方式、了解孩子特質、以及經驗分享,來增進自我覺察;另外,我也花學費去諮商所開班的「正向教養課」學習,一整個月扎實在正向教育教養上,讓我收穫滿滿。搭上即將到來的兒童節,與父母們分享一些概念:「幸福的家庭要如何經營?」。
有句諺語「言教不如身教」做好榜樣,以身作則,比訓話更有效果。老實說,身教真的好難,想要孩子遠離3C,但是大人們一直在他們面前使用3C;想要孩子好好說話,不使用暴力,可是大人們很少鼓勵讚美,總以武力威脅恐嚇方式解決問題。
亞洲的父母大部分是「愛之深、責之切」,皆以責備、冷漠、控制、威權、寵溺來教養孩子。然而,正向或負面極端的教養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
父母的教養型態 可能對子女的影響:
1.冷漠忽視(的教養型態)>>>自貶、怨恨、憂鬱、焦慮(容易對子女養成這些人格)
2.控制威權>>>自卑、反抗、施暴、依賴、控制
3.寵溺、過度保護包容>>>衝動,對規範情緒控管有困難、霸道、自我中心、逃避責任、不合群
4.鼓勵、引導、關心(民主溝通型)>>>自動自發、獨立自主、負責任、相信自己尊重別人
每個孩子都是作品,孩子彼此都不一樣!所以,教養沒有對錯,沒有標準;教養也不能只用一種單一方法。父母事前先有共識,碰到問題事後的好好溝通,都很重要!
當然,大家都知道教養重要,但是與孩子對話總是火上加油,還是引導鼓勵?用開放式對話、還是封閉式對話?在過程中也允許彼此:健康的表達、釋放情緒,允許生氣、傷心難過,但不是過度的失控、傷害。
此時,「說話的藝術」很重要(對大人小孩都是如此)
以下整理幾個例句供參考:
- 封閉式問句:你是不是還沒寫功課?
- 開放式問句:今天有哪些功課?
- 封閉式問句:你答應的這些事,你做得到嗎?
- 開放式問句:你想怎麼做?你想怎麼開始?
- 命令句說話:我不想再說一次,現在就停下遊戲,馬上去寫作業,不然就把你的玩具扔到垃圾桶。
- 溫和堅定說話:我可以理解你為什麼想看電視,不想寫作業,可是作業需要先寫完。(展現理解)
「你是可以溝通的父母嗎?」
父母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深入關心孩子行為的前因後果。其中,有個秘訣:先關心人,再關心事;若事情解決了,但關係卡住了,反而損失更大。父母是聆聽者與協商者,鼓勵孩子充分表達心情想法,親子間互通訊息。同時也制定堅定而有原則的家庭規則,合理清楚、堅定開朗,有彈性地設立行為規範。
當孩子還小時,你不願意花較多時間在他身上,等他長大後,可能就要花更多時間修復關係、擺脫陰影或彌補各種問題。
進入婚姻成為父母之後,深刻感受到當父母真的很不容易。要十八般武藝、要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責任壓力,身體和內心精神都要很強大;我們都是當了爸媽才真正長大,才真正體會自己父母的心情,或許這也就是因為成長而得到的寶貴禮物!
所以,建立好關係,有好的連結,長大之後那條繩索才不會斷裂。不是只有兒童節這天重要,或買禮物送孩子就結束了。希望每位孩子都有跟父母之間的「家庭日」,亦或「每日的親子互動時間」,定期溝通,增加親子存摺裡的存款。
因此,開始學習吧,若不學習不了解就會面臨痛苦。該怎麼經營家庭?經營婚姻、親子關係?我認為,好好學習後使用,這也是給孩子在人生中最棒的「兒童節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