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22年11月8日 20:32 何語嘈

中共20大後武統臺灣更易成真

今(2022)年10月22日中共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23日召開第20屆一中全會,選出習近平、王滬寧、趙樂際、李強、蔡奇、丁薛祥、李希等7位政治局常委,確定了往後5年的政治權力架構,同時也確立了習近平定於一尊的權力核心地位。

從這一份名單,清楚地呈現所有常委都是「習派」,無一例外,因此習近平的意志往後將徹底貫行,不再出現陽奉陰違的情形,也將不再有雜音出現,其權力之大,已超越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直追毛澤東。

未來這套權力運作機制會產生什麼狀況,尚難預測,但對臺灣而言並不容樂觀。

沒有異議者,只有附和者,決策易偏執

好的決策模式通常都要廣納各種不同意見,分析所有可能性,比較利弊得失後,再作出最適的決策。因此政策形成過程,最好是能有不同背景的人一同參與,避免因為背景相同或相近,導致僅有某一方面的聲音可以被聽見,或誤以為某種意見即是外部所有人共同的意見,結果作是決策出現偏差。

這屆的中共共治局常委基本上都是「習派」,渠等屬性不是習近平的老部屬,就是習近平的政治追隨者,因此可以預見往後中共的決策模式將是「習一人說了算」,不會有人質疑,也不會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差別只在於附和的力度大或小。

過往與習不同調,或不同作為的畫面已成絕調,習也不用大費周章設各種小組,來攫奪本屬於總理的權力,反正只要習一句話,其他人不會檢視其合理性與可行性,而是想方設法讓它更具說服力,以及如何具體落實。

更嚴重的是,到目前為止,習近平尚未指定接班人,為了爭取成為習近平的接班人,中國高層官員勢必會使出渾身解數、用盡全力來落實習的任一決策,甚至在比較誰更用心、用力來推動政策時,容易出現走火入魔的情況,並且將推波助瀾地促使習更加偏執,更認為自己決策完美無瑕。

以武力統一臺灣更可能發生

雖然中共從未放棄武統臺灣,但過往並非獲得所有人絕對支持,當然不支持的人不是對臺灣有特殊情感,而是當心會不會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會不會招致歐美國家強力反彈,導致中國利益受損,但在上述情形發生後,將不再有這些聲音出現,武統臺灣的可能性直線飆升,動不動手端視中共有沒有能力在損失可控範圍下拿下臺灣。

此外,因著一人決策模式,中共會不會動手基本取決於習近平本人的意志,如同許多學者專家所說的,為了歷史留名、轉移內部壓力或逼迫美、日等國坐上談判桌等種種因素,都可能促使習近平下令武統臺灣,這時因為已經沒有人敢對習近平的決策提反對意見,對臺灣動武將不只是說說而已。

阻止中共動武關鍵在於臺灣本身

面對一心想要吞併臺灣的中共,沒有任何和談的可能,因為中共黨史上只會跟實力比自己強的對手和談,如抗戰結束不久,中共實力尚難與國民黨抗衡,因此同意和談,以爭取時間整備自己的武力;至於與實力比自己弱的對手和談往往只是障眼法,並非真心和談,如進入西藏前與達賴喇嘛的代表談判,是為了卸下西藏人的戒心,以順利取得西藏的控制權。

因此,成天主張臺灣應該與中共和談,或反對抗中保臺的人,如果不是過於天真,就是心有所圖。相信他們的話無疑是自取滅亡,因為和平絕對不是靠他人施捨,而是靠自己實力爭取。就如同瑞士在二次世界大戰能夠不被納粹德國侵略,絕對不是希特勒大發慈悲,而是瑞士的實力、保衛國家的決心,加上特殊的地理環境,促使德國在衡量得失後不對瑞士動武。

相較之下,同為小國的荷蘭、比利時與盧森堡可就沒這麼幸運。雖然他們想與納粹德國和平相處,但德國並沒有滿足他們和平的願望,而是直接侵略與佔領。

相信臺灣任何執政者都無意挑釁中共,當然臺灣的存在本身可能就是對中共的挑釁(在中共當局眼中除了屈服與投降之外,任何的對應形式應該都不被允許)。因此,唯有作好一切防衛臺灣的行動,才能真正阻止中共的武力進犯。

當臺灣民眾展現防衛臺灣的決心,並且在國防等各方面做好充足地準備,這時美、日等國才願相信臺灣及以實際行動支持臺灣。假如臺灣民眾心存僥倖,或沒有防衛臺灣的決心,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支持,阿富汗血淋淋的教訓,大家應該還記憶猶新。

至於那些一心歡迎中共統治或想藉由在兩岸遊走牟取利益的人,也不要心存幻想,以為自己會有多少好日子。當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擔心高端晶圓生產大比例掌握在臺灣手上會遭受威脅,難道中共武統臺灣後,不會擔心同樣的問題嗎(假如那時臺灣的晶圓生產設備及人才還完整保存的話)?

屆時不只晶圓產業,其他產業先進生產設備及人才必定會被遷移至中國,臺灣將被建設成大型軍事基地,島上的產業除了國防相關產業外,恐怕僅剩農漁業、觀光業及基本民生產業,難道這樣的日子會比較好嗎?請大家三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