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20年2月18日 10:44 何語嘈

武漢肺炎全球擴散 從《中國:潰而不崩》看中共政權未來走向

自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即俗稱之武漢病毒)爆發至今,中國政府種種荒腔走板的作為,如隱匿疫情、延誤通報……等,都呈現出政府治理失靈的狀態。對比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直掛在口中的中國夢,或此前宣傳的「厲害了,我的國」,或向世界各國推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此情此景格外令人感到諷刺。

關於這次中國政府對應失措的景象,各國媒體、專家學者已有諸多評論,然而在腦中浮現最深刻的文字是中國流亡海外的學者何清漣及程曉農所著「中國:潰而不崩」這本書中的內容,作者認為中國不會真正崛起,但也不會很快陷入崩潰。在未來可見的20至30年內,中國將長期陷入「潰而不崩」的狀態。所謂「潰」,指的是社會潰敗,包含生態環境、道德倫理等人類基礎生存條件;「不崩」指的是中共政權不會在短期內崩潰。

「中國:潰而不崩」這本書在國內是由八旗文化在2017年11月1日所出版,筆者對本書產生興趣是因為國際上對於中國未來的命運有「中國崛起」或「中國崩潰」2種截然不同的預測,且皆有所本,唯有何清漣及程曉農採取與眾不同的觀點,主張中國未來將是潰而不崩的局面,令筆者難以抑制好奇心,唯有趕快購入,細細品嘗推敲2位作者的立論依據,以及其推論背後的思考邏輯。

在書中,作者首先點出,中國從來沒有建立過合理、穩定的權力傳承制度,因此雖然有過指定接班人的傳承方式,但其實都是「紅二代」經過激烈的權力鬥爭,方能勝出成為上位者,底層出身的技術官僚只是協助權力過渡,無法成為真正且長久的掌權者。此外,領導人必須有效掌握軍隊、警察、情報這三大系統的實際控制權,如無法掌控,就只能活在前任領導人的陰影之下,如胡錦濤;掌控了,就必須大量清洗不穩定因子,且將所有權力更集中化,如習近平。

在如此血腥的環境中,為了分散風險,一個家庭中的「紅二代」就被賦予不同的人生方向,有人從政,有人經商,經商的在國營企業私有化過程中,利用手中權力大量攫取利益,個個成為富豪,而未被私有化的國營企業,也成為「紅二代」的禁臠,不斷為「紅二代」輸送大量利益,因此國企難如民營企業一般完善公司治理。

對於中國共產黨權貴將政治權力與資本主義結合的方式,作者稱之為「共產黨資本主義」,特色是獲利者只屬於紅色家族,不容他人染指,且為了確保這種壟斷地位能夠持續,根本不會推行民主制度,當然也不會容許言論自由,因此過往以為隨著經濟發展,中國有朝一日會走向民主自由的期待,其實都是不切實際的。

接著,作者指出中共藉以換取民眾不爭取民主自由的「麵包契約」,因著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神話的破滅,而出現危機。中國此前經濟得以高速成長,主要是因其憑藉成本優勢成為世界工廠,但隨著成本優勢不在,以及對外來企業的優惠一一取消,外資撤離中國已形成趨勢。另外中國原本期待「一帶一路」可帶動沿路國家的投資,為中國過剰的產能尋找出路,但顯然「雷聲大,雨點小」,並無多大的成效。最後寄以期望的內需市場,也因收入分配嚴重不公,財富掌握於少數人手中,導致國內消費不足,難以取代出口成為新的經濟成長動能。因此,當中國經濟發展逐漸走向疲軟,中國人民的不滿情緒將逐步升高,大大地增加中共統治的壓力。

接續上面章節的分析,作者提到任何社會都有賴以生存的四個基本要素:一是作為社會生存基座的生態環境,比如水、土地、空氣等的環境安全;二是調節社會成員之間行為規範的道德倫理體系;三是社會成員最起碼的生存底線,具體指標就是以就業為標誌的生存權;四是維持社會正常運轉的政治整合力量,即從法律與制度層面對社會成員施加的一種強力約束。作者表示,這四根支柱的狀態不僅關係到一國人民今天的生存質量,還關係到這個國家承載的文明之存續。前面四章解析了中國的經濟模式是一種掠奪型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不斷掠奪國民的生存資源並透支生態環境,在短期內促成經濟發展,結果是通過極不公平的收入及財富分配,造成了社會成員之間極大的貧富差距,最後導致四根社會支柱當中的三根嚴重傾斜甚至坍塌。目前,中國社會只剩下一根支柱未曾傾斜,即中國政府的強力維穩。

行文至此,作者目光轉向中國的地方治理,發現地方治理一樣陷入困境。作者指出,中國總共有縣級行政區2860個,其中1463個縣、117個自治縣,幾乎絕大部分都出現縣域政治的劣化,這種劣化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體現為家族政治,即少數家族共同壟斷了一縣黨政機關的政治權力;二是體現為政府與黑社會共同治理。這樣的劣化導致了極其不好的後果:鄉村幹部普遍腐化、鄉村社會痞子化,因此經濟衰敗、嚴重汙染、民風頹壞、黑惡勢力橫行、偷盜成風成了中國現代鄉村的「主旋律」。加上大學學費過高,造成鄉村家庭沉重負擔,降低就讀意願,以及大學畢業生失業率攀高,難以找到出路,在社會底層逐漸瀰漫仇恨情緒,最終可能吞噬了中國。

此外,之前曾對習近平在瑞士達佛斯世界經濟論壇發表演講,表示要捍衛全球化有所疑惑,本書也給了解答,因為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其受益體現在四個方面:G D P 總量劇增、中國從資本淨輸入國變成了資本輸出大國、在中國造就出大量億萬富豪,其人數領先全球、養成了占總人口20%多的中產階級。可惜的是,中國只接受經濟全球化,但對於民主制度、人權卻毫不接受。

最近因為武漢肺炎,許多媒體和名嘴紛紛討論中國會不會發生革命的相關議題,依照作者在本書的推論,中國未來如果發生革命,型態應是「郭氏(即郭文貴)推特革命」,參與者具有下列明顯的特徵:
(1)不同目標的群體(官員、(2)反專制的知識分子與社會底層)暫時合流、選擇性解讀爆料、(3)三大群體各懷心機、分合無常、(4)財富分配的訴求動機、(5)推特革命與文革相仿的暴力。

然而,在中共的政治高壓下,反抗當局的「革命」多半只能存在於海外的網絡虛擬空間裡。但「郭氏推特革命」對未來中國確實具有隱喻意義:一旦政治高壓瓦解,這類「革命」就將成為現實,其主導力量必定是底層社會成員,並且極可能會重複中國歷史上歷次農民革命或中共紅色革命的模式。

最後作者回應為何中國潰而不崩,從上述內容其實不難發現中國社會已經呈現全面潰敗的現象,這可從本次武漢肺炎的災禍得到強力的印證;但中共統治手段愈加嚴厲、科技化,且欠缺具有權利意識與自由意志的國民群體,民眾一盤散沙、無法凝聚,在短期無人(或組織)可以挑戰中共政權,加上外國政府害怕中國崩潰甚於中國崛起,以及對自我文明的反叛,並未強力干涉中國的統治,所以中共政權短期內絕對不會崩潰。然而,這種潰而不崩的現象對中國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無從期待其在內部進行改革,從而使中國得到振興的機會。

作者寫本書的目的絕對不是在唱衰中國,而是對中國有濃厚、深沉的愛,因此指出中國種種弊病,猶如醫師診斷病人的病症,希望最終能對症下藥。而作者提出的藥方,是希望中共能推動縣級的地方自治,一方面層級較低,不致造成全國性動盪,一方面可以通過賦權而培養責任與權利意識的過程,將國民培養成為有權利意識、自我負責、有主體意識的個人,如此中國的未來才有希望,才不會陷入中國歷代暴力革命的迴圈。

讀完本書,對作者立論之嚴謹、查證之踏實深感佩服,也因此本書的推論、預測被中國近年發生的事件一一驗證屬實,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因為己身被迫旅居海外、不得歸國而心懷怨恨,以批評、挑剔的方式來評論中國,反而為中國未來尋找一條可行的道路,並期盼中國能避免再度發生革命。因此稱呼作者為「憂國愛民」的知識份子,應是無可置疑。

 

《中國:潰而不崩》作者簡介    

何清漣

1956年出生於湖南邵陽。少時經歷過文革,先後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與上海復旦大學。並在湖南財經學院、廣州暨南大學任教。後在《深圳法制報》社工作,2001年因政治迫害離開中國,現居美國。著作有《人口:中國的懸劍》、《中國的陷阱》(簡體版出於審查而改名為《現代化的陷阱》),該書在中國及海外好評如潮,引起巨大影響,美國《商業週刊》於1999年6月將何清漣評為「亞洲之星」(50 Leaders at The Forefront of Change,THE STARS OF ASIA)。此書榮獲1999年長江讀書獎,1999年《三聯生活週刊》將她列為25位時代人物之一,稱其「代表了中國改革的良心」。

程曉農

上海市人,1978年入讀中國人民大學,1985年獲經濟學碩士。曾任職全國人大常委會研究室,1986-1988年任職於趙紫陽建立的經濟改革智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為綜合研究室主任,曾參與多項趙紫陽主持的經濟政策討論。1988年底應德國亞伯特基金會邀請,在西柏林的德國經濟研究所和西柏林工業大學經濟系任訪問學者。1990年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訪問學者,隨後攻讀博士學位,獲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博士。1997年至2009年為美國《當代中國研究》學術季刊主編。現為普林斯頓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負責人,美國之音《焦點對話》節目常駐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