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8年4月15日 23:46 Jim

「斜槓青年」不簡單 跨領域人才必具備...

這幾年不論是媒體或是教育政策,都常常強調跨領域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乍聽之下跨領域的人才好像很fancy,這個也會、那個也會,硬是比其他人厲害,但,這是真的嗎?每個人是不是都應該要變成跨領域人才比較好?是不是上很多門課、學很多知識就能成為跨領域人才?

身為電機系學生,我在大學修了約十來門哲學系的課,也修了科技社會學和一些外文系的課,但大部分我所接觸到的,所謂科技與人文結合的例子,頂多是將「科技事例」以「人文方法」來做研究,鮮少能夠以「人文方法」方法做出「科技創新」,大多仍只是依循過去的方法。

至於現在研究所的主題,結合機械系的彈性力學、材料系的磁性材料和電機系的電磁學、天線設計的研究,用微機電系統製造的方法來設計微米尺度的天線,更是讓我常常覺得自己像白痴一樣,這個也不熟悉、那個也不明白。不斷寫信找機會問各領域的專家,但總是得到一個模模糊糊的方向,只好自己再跑到圖書館鑽研。過去有機會在Legacy Lab International(人嶼)實習一段時間,用機電控制或是軟硬體整合,嘗試把藝術概念結合科技,每天也是不斷suffer碰全新的東西。

相比之下我在Intel的實習工作比較narrow,但相對於其他科技工作還算是「跨領域」了一點。我的部門是外商在台灣少數的 R&D 部門,除了客戶產品支援外,也需要進行新產品的開發。除了量測之外,也需要同時擁有動手實作、數值模擬等能力。但比起其他更加「跨領域」的工作,相對來說「確定感」還是強烈一些。

「螣蛇無足而飛,鼯鼠五技而窮。」

你想要成為跨領域的人才?你想要做沒有人做過的事情?想要結合兩三個領域的專長還能做出重大貢獻?

答案非常簡單:假如精通一個領域已經要花費許多的精力,要成為跨領域人才,你更必須用數倍的努力精通兩三個領域以上的核心能力。

如果要做到這件事情,不具備驚人的熱情和好奇心、願意忍耐充滿未知的不確定性,並時時拉下面子堅持下去,是不可能做到的。然而真正的現實是,我們常常連原本專業的「核心能力」都無法確實掌握,何談「跨領域人才」之有?若論及根本性創新而非表面的創新是非常現實的,十個臭皮匠仍然打不贏一個諸葛亮。

因此談及培育跨領域人才,比起只是表面上學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重點是台灣能不能出現更多擁有此種人格特質的人才?若要出現更多此種人格特質的人,不論是在家庭環境、教育內容、社會氛圍、客觀的工作機會,若沒有一個鼓勵「忍受不確定性挑戰創新」的整體文化和環境,我想是很難達成的。然而論及「文化」,就是一件很難一蹴可幾的事情,必須要各個環節一步一步推動,進而產生綜效才有可能發生。

【作者介紹】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畢業,目前就讀台大電信所碩士班二年級,現任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曾任《與其替老闆賣命,不如為自己拚命:台灣科技創新教父給青年的20堂創業課》一書的撰稿作者。時常沉浸於科技與人文之間的奇思繆想,平日熱愛與人討論任何事務,思考不同觀點,對公共議題充滿熱忱。期許自己成為一位左手接電路板、右手寫文章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