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21:44 藍思絡
【產業腦革命】台灣電動機車聯盟 vs Gogoro
金融海嘯後,總體變化跳脫常軌,使得各產業變化加快加劇,覺得燒腦嗎?跟著產業腦革命抓住產業脈動…
昨(29日)分別刊登於經濟與工商各一篇關於台灣電動機車的新聞:經濟日報「看好電動機車需求 Gogoro加速全省設點」、工商時報「電動機車超級充電聯盟 成軍」,兩者沒有重疊,是否顯示其分別支持兩組陣營呢?這兩陣營又是如何競爭的呢?這場競賽公平嗎?
從環保署綠色車輛指南網統計資料,台灣電動機車從2015年5,660台,2016年20,628台,到2017年45541台。這樣的數字看似成長性高,但分開各廠牌來看的話,其中Gogoro從2016年開賣占12,896台、2017年36,104台,其實傳統電動機車銷售量的成長性低得可憐,其中又只有中華汽車的電動機車較好而已。
電動機車儼然是未來趨勢,所有人都看得出來吧。所以其他廠牌的電動機車只能聯合起來一起對抗Gogoro。
前陣子,光陽機車送出一個電動車的版本給政府,政府(不知為何)竟答應等光陽版本出來再訂產業標準。這樣,台灣政府究竟是支持還是阻礙電動車產業的發展呢?
Gogoro是用換電池的方式,其他陣營則是用快速充電的方式。充電站或電池站,則都差不多要全國建置站點。但換電池的動作大約不用3-5分鐘,充電最快則是7分鐘。若再考慮車速、外型等更直接因素,優劣應該很容易分出高下吧?
事實上,新產品初期要搶市占率,除了考慮產品本身之外,互補性資源與系統也是相當重要。就像當初個人電腦初期時代,PC v.s. Mac互相搶占市場一樣,最後PC用互補性資源、建立系統、低價等策略來取得獨霸地位,甚至成為產業標準,這樣便難以取代。
更廣泛地來說,一個新產品甚至新產業形成之初,產品行銷策略、產品差異化策略、系統佈建與標準設立策略、聯盟與合作策略、相關的財務策略等等,應該都需要必須有所規劃才行。因此,在目前多樣的新商業模式中,無論金融科技、智慧製造、無人商店…等,若仍在既有思維底下,又怎能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