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8年1月22日 20:04 于志申

一個老農夫對於農田水利會改制的內心話

1月17日在抗議、反對聲浪滔天中,立法院臨時會三讀通過農田水利組織通則修正案,將水利會改成公務機關,會長出缺或任期屆滿也不再民選,而是由政府指派具有一定資格者擔任。反對者直指此舉形同將有百年歷史的農民自治制度廢除,是對基層民主政治的嚴重斲傷,甚至更指民進黨政府吃相難看,將水利會資產與組織收編,以全面掌控國內各方勢力。

首先,我承認我是反對水利會改制的。並非是水利會表現很好,有效維護農民的灌溉用水權益,或是為臺灣基層民主政治的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純粹是因為個人覺得政府應該小而美,許多事情其實應該放手讓民間團體、企業或個人自行處理,不應把政府變成大有為,所有的事情都要包攬在身上,這樣反而會造成政府組織過於臃腫,以及伴隨而來的行政效率不彰。

身為農家子弟,從來不曾感受水利會對農民有何幫助。因為家中田地位處灌溉溝渠的後段,水庫排放出來的水到田地附近時已所剩無幾,何況水庫還要供民生用水等其他用途,將水放出的時候也是少之又少,為了灌溉農作物得時常和鄰近田地主人協調,僧多粥少下,發生爭執的情形並不少見,就讀初中時曾隨家兄負責看顧田地灌溉,不想隔壁田地主人過於蠻橫,將所有水源截住,不肯將一部分水源分享出來,家兄與之爭執,不想對方竟揮起鋤頭砸過來,幸好家兄身手靈敏閃避開來,不然就是一條人命。但直到把此處田地賣掉,另購他處田地,都未見水利會為了我們的灌溉用水做了什麼改善措施。

對水利會唯一的記憶是水利會派人來收門前水圳修繕的攤派費用。該條水圳載滿兒時許多美好的回憶,夏天常和哥哥、姐姐去水圳抓魚蝦、摸蛤,或是游泳;秋天的晚上則看著毛蟹在圳底排成長長一列,蔚為奇觀,至今印象仍非常鮮明。但是水圳修完之後,就成為一條沒有生機的死水溝,因為圳壁與圳底全用水泥鋪蓋,看起來很乾淨,但魚蝦與蛤也從此消失不見,只偶有隨著水庫放水流出的小魚可以讓我向自己的孩子證明這條水圳曾經是充滿魚蝦的。

縱使有這麼多不愉快的經驗,但我還是不贊成水利會改制。修正案在三讀通過前,回故鄉探視父母,順道聊起此事,本以為務農大半輩子的家父也會和我有同樣的想法,因為他一向贊成削減公務人員的福利,也覺得國家不需要養這麼多公務員,所以應該不會想看到水利會變成公務機關,更何況親戚還是水利會代表。然而,家父卻贊成水利會改制,真是讓我跌破眼鏡。

家父的意見是,水利會不管是維持民間組織或改變成公務機關,他都不認為對農田灌溉有何改進作為(所以他早就死心,很久以前已經找人鑽井取用地下水灌溉),而且因為親戚擔任水利會代表,所以知道水利會有許多弊端,與其維持現狀,不如改制成公務機關,以減少弊端發生。關於如何改善弊端,前臺南縣長蘇煥智先生曾透過媒體提出不少寶貴見解,他認為革除弊端不需改制水利會,個人是認同他的主張。

雖然與家父見解不同,但對於家父所言還是藉此媒體一角披露。希望社會各界理解,我個人家中對此事即會有不同意見,更何況是整個國家、社會呢?因此不論是贊成改制或反對改制,都有自己主張的依據,沒有對與錯,所以對於未來國家政策的走向期待是有深度的討論,而不是任意的謾罵,以及別有居心的扣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