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7年7月2日 21:14 藍思絡

【產業腦革命】下一個被網路擊倒的巨人會是誰?

不久前,在網路看到一篇評論:《電視巨人的巨大麻煩——ESPN現代啟示錄》,其中道出了四個媒體產業啟示:(1)沒有一家媒體能高枕無憂、(2)高層誤判趨勢讓員工受害、(3)現在的痛苦來自昔日成功的捆綁、(4)內容均質化讓競爭更複雜。

我認為可將其歸為兩類:產業動盪、策略管理,且除了網路之外,其他產業也可一併談之。

首先,網路的襲擊,持續嚴重衝擊著各產業,尤其隨頻寬的快速增加,衝擊也急遽擴大;從2000年的報業、網路業,到目前的媒體業,以及未來可見的金融業與工廠,甚至汽車業。主要的原因在於:消費者習慣的改變!也就是說,當我們熟知的消費者,從我們熟知並藉此建立起來的產業,因為網路的興起而改變了消費習慣時,產業就此產生變化,並且極可能是根本性的變化。

Blockbuster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如果既存業者沒能清楚判斷,並做出「正確」決策(雖然當下很難知道是否正確),與發展趨勢逆向行駛,那就很快衰退了。甚至,投資越大越多,衰退越快!

隨著消費者習慣與技術的變革,而產生的產業改變,是屬於劇烈的變化,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產業革命(如:iPod/iPhone的營運模式)。相反的,因為小部分的改革產生的累進性變化,只能是革新,然而卻非常常見(一般我們所謂的創新,也通常基於此。如:iPhone的硬體)!

這時候,會有很多的新進業者,藉由新技術、新模式與既有業者競爭,不僅使得競爭激烈,更會產生如文章內容所說的「均質化競爭」。那是新進業者愈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掠奪消費者,希望藉由先動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累積競爭資源,再連接後續資源與能力,而累積產生競爭門檻。

以金融業為例,即便是屬於管制性行業,許多科技業者利用不難的新技術(FinTech),產生具吸引性的新方法(App…),試圖衝擊現有「落後」的法規,一旦法規開放,這些新業者便取得上述先動優勢,便可能給予現有銀行、金融業極大的震撼。

於是乎,「銀行等金融業者可能面臨裁員」這類的新聞、訊息,很快就上版面了,大家就人心惶惶…,是否與本篇文章內容相似度極高呢?但誠如評論所說,這根本就是管理階層錯誤的策略或管理方式造成的!

事實上,這些既有大廠,6年掉了10-12%的客戶,會有警覺嗎?1年掉10%的營收,會有警覺嗎?恐怕真的不容易。尤其,管理高層可能只求短期績效(裁員降成本,效果立現,又獲得兩年高薪!),誰真的在乎中長期營運?(不禁想到Yahoo…)

新技術若使用得好,將對於既有業者的營運(在既有經營基礎之上)必有很大的加成。但往往既有業者因為落入「過去成功路徑」的迷思(所謂「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遇到新的方法,仍以過去思維模式,豈能成功?

過去的報業遇到網路而轉型的眾多例子顯示,多半以「母公司財力支援但獨立運作」方式,成功機率最大。如此,母公司也有保有足夠的strategic window、也能獲得可能的成果而不需裁員,獨立單位也可擺脫path dependence、取得較自由發揮空間。

看看Alphabet所成立的各個單位,看看鴻海的轉投資模式。再看看我們的金融業、汽車相關行業,我們是如何對待Uber(應該相辦法開放)、Apple Pay(應該想辦法管制),因此為何我會說金融業正坐以待斃…;不過,我知道他們的盤算:等新進者過關、起來,再買下來就好。所以,快點去做金融科技,未來一定有被併購的價值啊!

不過,難道科技業比較不受影響嗎?未來,將逐漸走向硬體免費,以軟體更新、使用模式計費,如此,你還覺得不受影響嗎?現在到處都在直播,付費給誰呢?用甚麼手機比較好?當AR、VR正要走紅時,使用者的差異會是在硬體,還是軟體,還是使用方式呢?同樣地,誰需要媒體?要的只是內容而已;再思,誰需要銀行、計程車?只是想要銀行的業務、計程車的服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