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7年5月9日 23:39 于志申

賞螢

上週末,住家附近平常少有人跡的小公園突然湧入大批人潮,將公園擠得水洩不通。看了心裡頭直納悶,剛好一家人走過,小孩問他爸媽可不可以看到螢火蟲,此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大家都是來公園賞螢的。

猶記得剛搬家不久,太太在家照顧小孩,有一日白天天氣不錯,太太帶著小孩去公園逛逛,並登上公園內的小山坡,沒想到少有人往來的公園突然出現一位男子藉故搭訕,並以言語騷擾,嚇得太太急忙帶著小孩逃回家裡。之後,又有一天晚上,全家到公園散步,公園因少整理,看起來有點凌亂,加上旁邊水潭水流緩慢,孳生許多小黑蚊,在小黑蚊的轟炸下,只好速速離開,以後再也沒有踏入那個公園了。當時,還抱怨政府相關部門沒有好好盡到管理的責任,讓公園看起來沒那麼整齊、亮麗。

但現在想來,或許是因為這個小公園沒那麼人工,還保有部分野性、天然,因此才形成可以復育螢火蟲,並讓它們生長的環境,也才可以讓人們在這個繁忙的城市中欣賞到點點螢光,而不須深入山林、荒野中。然而,我居住的地方是城市的邊緣,以前屬於較低度開發的地區,求學時也在這個區域活動,夏天有時會看到螢火蟲的蹤跡,只是隨著都市開發,人工設施取代田野,螢火蟲因此失去蹤影。

自己是在鄉下長大,老家旁邊都是農田,一到夏天,除了惱人的小黑蚊,入夜後草叢中、溝渠旁也滿布著螢光,從不覺得看到螢火蟲有何稀奇、珍貴,然而隨著農藥過度使用,螢火蟲也逐漸絕跡,直到最近隨著農田休耕,以及農藥使用量的節制,偶爾才會在夏夜重新看到稀落的螢光,喚起童年美好的回憶。

因此,臺灣對於「開發」、「發展」應該有不同的定義與想像,不應只是爭相比高的高樓大廈、寬闊平坦的馬路、繁忙熱鬧的商業活動,以及川流不息的人潮,如果能夠保有豐富的人文肌理、滿載歷史滄桑的建物與巷弄、天然未經開發的原野,這座城市的面貌將更加多元,也更能吸引人駐足、流連。

幸好近年臺灣對於開發有更多元的看法,不再一味強調建設,希望這種看法未來可以成為主流,讓我們的下一代可以有更多看見滿佈點點螢光的美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