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6年11月21日 21:32 于志申

重新認識美國

美國大選後,許多國家已針對川普競選政策、競選期間發言、他的幕僚與行政團隊深入分析,以研擬相關對策,避免與川普主政下的美國政府不同調(如日本、韓國、臺灣)或對撞(如俄羅斯、中國),導致利益受損或產生不必要的衝突,甚至更積極地與川普通電聯繫或見面(如日本首相安倍已於11月18日和川普見面),希望彼此一開始有良好的互動。

當然就一個合格的政府而言,不論是川普當選或希拉蕊當選,應該都已擬訂不同因應對策,才不致因與原先設想不同而手忙腳亂。然而,不可諱言地,川普當選還是讓多數國家跌破眼鏡,驚訝不已。事後檢討,必須承認我們對美國的認識的確不足,只認識美國的菁英及其生活圈,與他們所把持的媒體。也就是說我們所見的,其實只是美國菁英想讓世人看到的美國,至於讓川普登上總統寶座的人,卻是我們所不熟悉,並且很少關注過的非菁英白人族群。

過去,針對臺灣完全透過歐美媒體認識中東局勢、以阿關係,國內曾經出現一股檢討聲浪,反省若不花心力去建立一套獨立的資訊獲取管道,以及觀察、評論機制,永遠只能成為歐美新聞媒體的附庸,沒有屬於臺灣自身的觀點。筆者呼籲,若仍透過美國菁英把持的媒體認識美國,而不建立一套屬於自身瞭解及觀察美國的機制,臺灣也永遠無法認識一個完整的美國。

此外,針對目前國內媒體、學者專家或NGO在討論某些議題時動不動引用所謂美國觀點,如支持全球化、包容移民、重視性別差異、及支持同性婚姻等,以作為強化他們論點的佐證。然而,在這次美國大選後,我們也想確認:這真的是美國的觀點嗎?還是只屬於美國菁英的觀點?

從川普支持者的身上,赫然發現美國原來也有相對保守的觀點,如反全球化、反移民、重視家庭價值、不支持同性婚姻等。因此,不難發現另一個現象:跨國菁英對話或許比國內菁英與普羅大眾的對話更加容易,更易引發共鳴,以致跨國菁英形成一個超越國境的社群,彼此支援、鼓勵去推動他們心目中認為重要的事務,甚至對非歐美國家政府施加壓力,以達成他們想要的目標。

然而,歐美菁英的主張在自己國內卻開始受到非菁英群體的反撲,甚至受挫,英國的脫歐、德國總理梅克爾夫人聲望大幅下滑,以及美國川普的當選都是最佳例證。

面對這股轉變,民進黨政府察覺到了嗎?準備好了嗎?還是仍想用舊的套路來因應?相信每個國人都在等民進黨政府給出滿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