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6年5月26日 13:15 林耘翰/綜合報導

【心情病】心急罵醫師廣告下架 「憤怒」可以控制嗎?

麥當勞新廣告誤踩醫護禁忌,引起網友抗議而緊急下架。生活中心情難免憤恨不平,究竟,這樣的「憤怒」到底如何控制?

這片廣告述說一名刺青的彪形大漢因妻子即將分娩,情急之下怒罵醫師「你會不會處理?」、「菜鳥醫生!」、「叫你們院長來啦!」等情緒化字眼,甚至把過程錄影下來作為談笑的話題。朋友提醒他醫者父母心,應該要道歉,最終兩人買了一杯McCafe並寫上「歹勢,新手爸爸 敬上」,隨即瀟灑地揚長而去,留下沒有台詞的醫師握著咖啡。

近年來醫療崩壞、官司頻傳、醫病關係緊繃、暴力事件...已是台灣醫界的創傷陰影。台灣每年有十幾萬個新生兒出生,假如十幾萬位心急的家屬都如此不明就裡地對醫師叫囂,那人民可能會面臨沒有醫師接生的未來。

醫師作家劉育志在網誌中指出,「『心急』從來不該是使用暴力的正當藉口,『事後道歉』無法彌補傷害,醫護人員是協助患者的人,不該被當成出氣的沙包。無論是言語暴力、肢體暴力都應該負擔法律責任,不是一杯咖啡就能夠解決。」「試圖營造正面形象的大企業,有無數種劇本可以營造溫馨氛圍,採取『施加暴力然後道歉』顯然不是一種好方法。」

台灣麥當勞回應,「歹勢篇」是廣告「讓對話更有溫度」系列的第四部,與之前的「告白」、「等待」和「接納」篇一樣,都是針對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鼓勵人與人對話。台灣麥當勞又指「歹勢篇」主要對醫療人員的專業與辛苦表達感謝,絕對沒有任何語言暴力之意。

站在家屬的角度思考,醫療資訊不對等,患者的不適看似沒被處理...情急和不了解之下情緒失控,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事?然而,即使冷靜下來後道歉,傷害卻早已經造成。究竟,「憤怒」到底有沒有辦法控制?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哲學家顛覆性地告訴年輕人,憤怒的情緒是「捏造的」

----

年輕人:昨天在咖啡店看書時,服務生打翻咖啡,弄髒了我最好的一件新上衣。我一下子暴怒起來,忍不住大聲吼了他。平常我是不會在公共場所大聲嚷嚷的,可是昨天憤怒使我完全失控。那麼,您認為這當中有什麼「目的」?不管怎麼想,這件事都只是「原因」所引發的行動吧?

哲學家:那麼,假如昨天你手上剛好有把刀,在憤怒的瞬間把對方殺了。你認為這種情況下,也能以「我實在無法控制,那是不可抗力」來為自己辯解嗎?

年輕人:這、這種說法太極端了吧!那麼,您要怎麼解釋我的憤怒?

哲學家:很簡單,你並不是「受憤怒的情緒驅使而大聲吼叫」,你是「為了大聲吼叫而憤怒」。也就是說,想藉由大聲吼叫讓犯錯的服務生屈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於是「捏造了憤怒的情緒作為手段」。

年輕人:開什麼玩笑!我是因為一時氣憤才大吼的啊!

哲學家:不是。即使你沒有刻意大吼,只要好好說,服務生一定會鄭重道歉,甚至幫你安排衣服送洗;但你覺得一一說明太麻煩,於是選擇用粗糙直接的手段想讓對方屈服,憤怒的情緒就成了你的工具。

年輕人:......不,我不會上當!是一刻我連一秒鐘都沒有思考,根本不是先想過才發脾氣的,所謂憤怒,是一種突然爆發的情緒!

哲學家:沒錯,憤怒是瞬間的情緒。有個例子是這樣的:某天一位母親和孩子拉高嗓門在吵架,突然電話響了,一察覺到是孩子的班導師打來,母親的聲音和語氣立刻變得很有禮貌,雙方客氣地聊了五分鐘左右。一放下話筒的瞬間,母親馬上變臉繼續大罵。

----

這段書中的對話讓人得知,原來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無論是醫病溝通,還是面對親近的家人朋友,如果希望有效地達成訴求,那麼請不要依賴「憤怒」,你我都可以讓世界變得更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