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6年4月13日 21:42 林耘翰

吃素「救命」或「罹癌」? 英美研究互打臉

飲食中增加蔬食比例能帶來健康和減少排碳量,是大眾逐漸認同的養生兼守護環境之道,然而近期出現了兩篇互相「打臉」的研究新聞,究竟真相為何?觀點傳媒為您釐清箇中奧妙。

中央通訊社3月22日報導:「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研究人員發現,全球改採不吃蛋奶類飲食的純素食飲食習慣,到了2050年每年可挽救800萬條人命、讓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2/3,並節省1.5兆美元保健費用與氣候災損賠償金。」(原文連結

環球網3月31日報導:「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長期吃素食會導致體內基因出現突變,增加患心臟病及癌症的風險。」(原文連結

研究結論為「吃素救命」的是英國牛津大學,文章發表於《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研究人員模擬21世紀中期之前4種飲食產生的影響,分別為「一般」情境、遵從全球指導方針攝取最少蔬果並限制紅肉、糖類與總卡路里量的情境,以及素食飲食與純素飲食。進行統計分析的參數來自於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等部門提供的數據,此結論較合乎一般常識和過往研究結果。

研究結論為「吃素罹癌」的是美國康奈爾大學,論文刊登在最新一期《分子生物與演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研究對象為234位來自印度浦那市的傳統素食者,以及311位美國阿肯色州的肉食人士。研究者比較了他們的基因,發現數代也是吃素的人,主導脂肪代謝的FADS2基因會有rs66698963的突變,可能會加速脂肪酸變成發炎因子花生四烯酸,增加患癌及心臟病風險。

然而,報導有完整地詮釋研究內容嗎? 

在研究原文中,J. Thomas Brenna教授指出,人體細胞膜上的磷脂質、細胞訊息傳遞、發炎因子花生四烯酸,都需要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LCPUFA)作為原料,可以從肉類攝取,或從植物中的亞麻油酸來轉換合成。數代茹素的族群FADS2基因中會發現較高的rs66698963突變比例,可能是演化學上的篩選結果(selective pressure),為了幫助純素食者更好地吸收運用植物性脂肪酸;純肉食的貓科動物如老虎、獅子等,就沒有轉換植物性脂肪酸變為LCPUFA供生理運用的能力。

因此,並非「長期茹素產生基因突變」,而是「按照基因圖譜推斷,某些種族演化出適應長期茹素的基因突變」。

國內營養師評論,吃素方法錯誤的確可能產生疾病,人體需要多種脂肪酸,其中Omega-6和Omega-3要有一定的平衡。氫化植物油(反式脂肪)、加工食品吃太多,Omega-6比例上升會加速發炎反應,增加心血管疾病與罹癌風險。油炸物、豆類加工品、素肉等仿素食品氧化油脂較多,長期攝取之下,脂肪酸平衡的翹翹板過度傾向Omega-6那一端,將使人體處於慢性發炎的亞健康狀態,最終致病,提醒吃素的朋友還是要吃得天然比較好。

「吃素救命」與「吃素罹癌」兩個看似相反地論點,了解各自的背景條件後其實重點不在孰是孰非,不同的環境與人種有適合他們基因特性的飲食型態,健康的關鍵在於:是否尊重土地、萬物和自身的訊息,多攝取天然食材,少吃加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