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5年10月28日 21:23 林耘翰

柳暗花明 聖母醫院的醫療之路

與想像中病患紛沓而至的醫院早晨完全不同,台東聖母醫院的員工們在台東的每個村落活躍著:上午10點多,安朔、泰源等8個部落健康廚房的送餐汽機車為近千名的獨居老人、身障者送達營養午餐;社區的護理師們一大早整理好個案的資料、藥箱、物資,外出作家庭訪視與安寧照護;在金峰鄉家蘭村的關懷站,社工員及芳療師帶著數十位原住民阿嬤進行團康和保健按摩;於聖母健康會館內,廚師們烹煮著有機素食餐點,同時也舉辦著健康衛教課程;在知本路二段的健康農莊裡,有忙碌著耕種的當地農夫,也有參與農夫市集、實習農園的訪客……

「我們所走的道路正是醫療的頭尾兩端,即預防醫學和安寧療護。」執行長陳世賢解釋,「前者從身心保健、健康的生活型態到社會整體的美好,都在推廣範圍;後者則是協助人們自然終了,且能走得了無遺憾。」「別人不去的,我們去;別人不做的,我們做!」傳承著創辦理念,屹立不搖地走到這一步,聖母醫院其實歷經了許多柳暗花明。

國內醫療體制日趨企業化、市場化,公益性格的聖母醫院連原先的產科強項都逐漸動搖。1990年至2001年,聖母醫院有6位員工榮獲醫療奉獻獎,是全台灣獲獎率最高的醫院,然而,2003年醫院禁不住嚴重虧損,連醫護人員薪水都發不出來,面臨倒閉危機。在當時聖母醫院鄭院長的邀請之下,一群來自康泰醫療基金會的團隊以當代有機飲食、老人醫療的健康想像進行轉型。

2004年台東聖母醫院建立了台東第一間名為「恩典家園」的安寧病房。在2008年由財產狀況日益困難,因此院方想要轉型成為財團法人醫院,以更利於經營,於是發起「三千個愛心」募款轉型,並於2011成為財團法人醫院之後,嶄新的聖母醫院以老人醫療、完善的安寧照護、偏鄉長期照護為特色,奇蹟般地存活下來。

「我們不只是醫院,要做無圍牆的醫院。在我的想法裡,醫療是讓生活過得更好。」聖母醫院院長陳良娟如此說道。

儘管長期照護的補助不足,補助的金額從每位老人每月26餐減到每月10餐,聖母醫院仍不離不棄地守護著後山,整合有限的資源、透過與各部落長期的溝通,了解居民需求,建立健康活力站與部落廚房,聘用當地員工。這種傻瓜精神捲動源源不絕的人才與資源前來投資,舉凡泰源部落老人家無償提供休耕土地,供聖母醫院種植安全無毒的米和蔬菜、健康會館的興建、員工們以醫院形象為榮,主動戒除菸酒,都是萬事互相效益的良善循環。

醫療必須深入生活,而健康的生活本身即為醫治的良藥。以醫院為主體的商業化醫療,可能無法滿足高齡者的身心靈需求。聖母醫院看到地區的需要,同時尊重當地的自主,強調自給、自足,透過勞動參與和有機全食物的生產,提昌健康飲食、健康促進與預防醫學,它已經不只是一家病院,而是能讓人放慢腳步,感受生命溫暖與價值的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