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8年3月28日 15:51 江芸晰/編譯

臉書如何擺脫劍橋分析危機? 關鍵:機制透明化

上週爆發的「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使用戶突破二十億的臉書(Facebook)陷入信任危機,亦敲響全球網路資安警鐘。根據路透社上週在美國、德國的民調,顯示消費者對臉書的信任程度僅餘41%,此次洩密風暴不僅考驗該社群媒體巨頭的危機處理,也引發社媒用戶的反思。

許多人也許了解社群媒體平台的使用並非完全免費,當使用者滑過臉書頁面,除了個人主動關注的訊息之外,一同收入眼裡的是眾多捲動的廣告訊息,這是臉書的獲利模式之一。坦白說,儘管數千萬用戶在劍橋分析公司爆發個資洩密事件後,強力要求臉書對此採取行動,社群媒體平台利用廣告以及藉由蒐集用戶資訊獲利的商業模式並不會因此產生變革。

社群媒體平台透過綿密的數位連結為用戶提供價值,當網絡中的用戶越多,網絡對用戶的價值越高,我們稱之為網絡效應。這意味著我們將總是被吸引去參與具有規模的社群媒體平台,因為我們期盼一個無所不納的平台,在那裡可以找到所有我們想要互動的對象。

這些大型社群媒體平台利用其市場力量透過用戶訊息和數位行為獲利,而因用戶已參與在這一網絡中,所以他們不必然會群集地說走就走。2017年,Facebook在廣告方面的收入達到四百億美元,雖然此次危機預計會使這個數字大幅下降,但估計並不足以撼動臉書的社媒龍頭位置。

不可否認的是,臉書和其他社群媒體都注意到,未能適當揭露平台如何與第三方分享用戶訊息,將帶來一定程度的風險,若臉書可能被「劍橋分析風暴」波及,任何其他社群媒體平台也可能如此。

據研究,儘管在網路平台上主動向用戶揭露利益訊息有其好處,但大多數公司卻都是採取被動姿態,如同這次危機中所見,Mark Zuckerberg在事件爆發後神隱數日,才在上週稍晚時候發表回應和接受採訪。

Zuckerberg對此事深表抱歉,並透過新聞稿發佈六項改革,提出公司將採取相關措施,以防堵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然而回應也許來得太遲,隨著洩密事件發酵,社群媒體平台上隨後發起了#DeleteFacebook行動,以及企業用戶如特斯拉刪除了他們的品牌頁面,廣告商如Commerzbank和Mozilla暫停其在Facebook上的廣告。

對於臉書而言,未來幾週的一大困境將會是,針對臉書上的數據是如何被分享且獲利模式如何,對用戶做一清楚的說明。到目前為止,Zuckerberg承諾將增加對第三方數據使用的控制權,並且為個人用戶提供更多顯著的工具來控制可取得個人資訊的程式。

編譯來源:《富比士》Nelson Granados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