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日 12:50 李駱實/綜合報導
《愛無止境德蕾莎》 9/2 與你相遇在福爾摩沙
什麼樣的愛可以跨越種族、宗教、語言和時空的藩籬,即使與世長辭19個年頭,仍為世人傳頌不已?褪下綾羅綢緞,從沃土豐澤的巴爾幹半島,遠渡重洋抵達夢想的印度;換上白衣粗布,隻身投入加爾各答赤貧區,散播智識上與心靈上的糧食;義無反顧地穿梭於連年烽火與飢寒交迫的最前線,擁抱無數罹患霍亂和麻瘋等的垂死重患。她,是素有「貧民窟中的聖人」(Saint of the Gutters)之稱的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而她的故事不僅被拍成電影,也將於9月4日在梵蒂岡由教宗方濟各為她舉行「德蕾莎修女封聖儀式」。
相較於德蕾莎修女廣為人知的行誼事蹟,於9月2日在台上映的電影《愛無止盡德蕾莎》(The Letters),更著眼於披露德蕾莎修女將自身在印度時鮮為人知的辛酸苦楚,寄寓於信件的心路歷程。看似無窮盡的付出,字裡行間藏匿不住的,竟是深沉的孤寂。以及無論是否感受到上帝就在身邊,也要服事「窮人中最貧窮者」到底的堅毅。在她認為,「貧窮並不可怕,無知才是災難」,主張每位孩童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藉此免於因為不瞭解而招致的禍害。
參與中文對白處理的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長陳科神父給予該片高度評價「沒有一個鏡頭是白費的,無法說哪一幕是最感動的!」片中某位印度教婦女在即將臨盆卻又求助無門之際,德蕾莎修女及時充當接生婆,兩條性命才得以保住。原本對德蕾莎修女冷嘲熱諷的丈夫,目睹妻小被德蕾莎修女搭救的過程,雙膝跪地痛悔自白。這是諸多讓陳秘書長難以忘懷的橋段之一。
而在電影上映後2天的9月4日,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將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St. Peter's Square)為德蕾莎修女舉行「封聖」大典,確立其在世和身後居功闕偉的貢獻。德蕾莎修女生前即已獲獎無數,其中代表性的獎項諸如世界上第一位領取「仁愛」奧斯卡金像獎的婦女、兩度獲得印度政府最高獎印度國寶勳章,乃至於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等。
這位「加爾各答的天使」和台灣也有一段淵源。1985年德蕾莎修女受邀會見蔣經國總統時,有感而發地說:「物質的貧窮容易解決,而心靈上的貧乏、寂寞,卻是今日多數人的問題。台灣可能沒有缺乏麵包的飢餓,但一定有愛的飢餓,缺少天主愛的話語的飢餓。」一句話化為具體的行動,德蕾莎修女對台灣的愛,藉由其一手創立的「仁愛傳教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 開枝展葉,時至今日仍然為了這片土地上孤苦無依之人提供遮風避雨的所在。
1997年9月5日,德蕾莎修女病逝於加爾各答。出殯那天,印度政府為她舉辦了最高規格的國葬,印度國旗覆蓋其上。無分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基督徒、伊斯蘭教徒、佛教徒等都跪在地上為她送行,如此讓世界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凝聚心情,悲壯地流下了熱淚。
當全世界正引頸期盼9/4的封聖大典之際,另一方面也有批評者質疑德蕾莎修女得到這樣的美名是有問題的。梵蒂岡記者艾倫(John Allen)曾表示:「(封聖)不代表他們完全沒有犯錯或是毫無盲目時刻出現過。」「事實上,冊封聖人只是反映出這個人曾奉行怎麼樣的生活價值,不等於他/她在道德上也必定完美無瑕。」其中的是非公允,或許惟有切身感受過德蕾莎修女的愛與善之人才能言喻。
威視電影發行【愛無止盡德蕾莎】電影搶先看:勇敢無懼篇(影片來源: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