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移工變身移民–臺灣移民政策轉變有效嗎?
2023年6月13日 15:22 何語嘈
近20餘年來,臺灣面臨少子化及高齡化問題,雖然從扁政府時代已提出人口政策白皮書以為因應,加上馬政府及現在的蔡政府一再加碼推出相關鼓勵婚育政策與措施,但明顯已無法翻轉人口結構逐漸老化的現象,連帶工作人力老化及減少的問題也逐步逼近,開放移民也就成為不得不的選擇。然而移民從何來?
目前我國移民主要為婚姻移民
過去移民主要為外籍配偶,往往占移民人數八、九成以上,其他移民尤其是外籍工作者(不含外籍移工)則處於絕對少數因此數十年累計下來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及取得永久居留權者(截至2023年4月,歸化者14萬5,826人,其中外籍配偶13萬8,229人;永久居留權者3萬2,845人)不到20萬人,對解決我國人口困境的幫助實屬杯水車薪。
移工留才久用方案成效仍待觀察
因此,去(2022)年4月30日「留用外國中階技術人力計畫」(簡稱「移工留才久用方案」)正式上路。此方案開放海洋漁撈、製造業、營造業、農業(限外展農務、蘭花、蕈菇、蔬菜)、屠宰業及看護工等中階技術工作之移工,在臺工作連續滿6年或累計11年6個月以上,每月薪資達3.3萬元以上,持有專業證照或受一定時數之訓練課程,可轉換身分為中階技術人力。俟身分轉換後,再居留一段時間,符合相關條件,就可以申請永久居留權或歸化取得我國國籍。
然而,這項政策真的可以解決臺灣的人口結構失衡及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嗎?有必要進一步開放嗎?
勞動部表示,目前已經核准超過7,500位的資深移工轉任中階技術人力,逾千家產業類雇主經核准聘僱中階技術人力(詳見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112年5月17日新聞稿「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已協助逾千家產業雇主留用資深移工」),似已有初步成效;假如這7,500人當中有一半的人,也就是3,750人在之後申請歸化取得我國國籍,其配偶與子女也依附來取得我國國籍,以一家4口人來計算,約可為我國增加1萬5,000位國民,這項政策如持續下去,歸化人數應可持續增加。當然這是較為樂觀的估算,畢竟多數移工來臺工作是為改善家庭經濟,他們終究還是想回母國生活,因為移民須面對生活環境的改變,與過去人際關係網絡的分離,並不是ㄧ般人所能承受。
藉由移民改善人口問題並不容易
因此,要透過吸納移民來改善人口結構,其效果仍屬有限,目前世界上依靠移民解決人口問題的成功案例僅有美國,不只移民數量龐大且多屬年輕人口,主要是因「美國夢」一直成功吸引其他國家人民的目光,不管是合法移民或非法移民,都想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達成自己的夢想,這是其他國家所無法仿效的。
此外,要接納數量龐大的移民必須當地人民多數具有開放的思想與寬容的心胸,並且要有完整且妥善的移民接納規劃,否則易生歧視問題,彼此也容易發生衝突,在未收獲移民效益之前,就先產生負面的影響,反而導致移民計畫無法順利推動。
唯有大規模開放移民才有成效,但臺灣準備好了嗎?
臺灣雖是移民組成的社會,然而離上一次大規模的移民(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已70餘年,雖然在80年代開始有因跨國通婚帶來的婚姻移民,但如前所述,規模不算龐大,縱使加上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的婚姻移民(截至2023年4月,37萬8,427人),也只有52萬4,253人,不足改變臺灣人口結構。
如果要使移民對人口結構的改變發生效果,就必須大規模開放移民,不只是婚姻移民,更需要經濟移民,比如移工,雖然去年開始實施「移工留才久用方案」,但開放幅度有限,畢竟勞政單位也需考量本國勞工的就業問題,因此只能且戰且走,但在歐美國家要求生產線遠離中國的背景下,國際資金紛紛往東南亞國家湧入,帶動當地經濟起飛,屆時臺灣又能吸引或留住多少移工呢?
因此臺灣目前能借重移民的地方就是減緩人口老化的速度,要扭轉趨勢只能想方設法鼓勵自家國民生育,不過經過十數年的努力,證明成果有限,所以要提高生育率可能性近乎渺茫,往後只能往提高人口質量方向前進,也就是強化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及維持身心健康的能力;並且要提升高齡人口的活力,降低無法自主行動,仰賴他人照護之人數,及縮短被照護之期間。或許未來AI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全面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到時臺灣也就不用太過擔心人口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