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25年8月24日 19:16 李珈彤

血癌不是絕症 倖存者走出生命轉彎處

57歲藝人沈玉琳日前因身體不適緊急送醫,經診斷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簡稱AML),目前正在接受治療,無法公開露面。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在現代醫療技術不斷突破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正逐漸從絕症走向可控。近年來,全球各地有越來越多血癌倖存者的故事,證明只要及早發現、積極治療,加上強而有力的醫療支持與家人陪伴,走出病痛陰影不再是奇蹟。

2012年,美國康乃狄克州的Tasha Edens原是社福機構的管理員,一天回家後,意外發現腹部與雙腿出現大片深紫色瘀青,經就醫檢查後被診斷為急性前骨髓細胞性白血病(APL),這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一種罕見亞型。

她當時的白血球指數超過兩萬,屬於高風險患者,必須即刻展開誘導化療與全反式維甲酸(ATRA)治療。在住院的35天裡,她歷經無數輸血與副作用,但醫療團隊的快速判斷與妥善照護讓她成功康復,如今持續追蹤中,生活已逐漸回歸正常。

同樣歷經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挑戰的Jody Lamparelli,則是在一次看牙後意外發現病情。她在臨床試驗期間一度進入加護病房、甚至癱瘓無法行走,但靠著復健,她16天內學會重新走路。如今的她,早已重返職場,並透過倖存者關懷診所重新找到生活的步調與意義。「我不再是原本的我,但我擁抱新的自己。」她這麼說。

年僅20歲的Crystal Nguyen則是兩度戰勝癌症的勇者。從12歲起,她歷經三年的化療、151次輸血與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成功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兩度交手後康復。如今她成為加拿大捐血與幹細胞倡議者,立志成為兒癌護理師。她說:「那些不認識我的捐血者,救了我。我也要幫助別人。」

在與癌症長期共處方面,69歲的美國婦人Margaret的故事也令人動容。自2001年起,她與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共處超過20年。她以「我有癌症,但我不是癌症」作為信念,歷經多次治療與副作用後,仍持續種植蔬果、照顧家人並用文字鼓勵病友。「戴上好心情,再走進診間。」她總是對新病友這麼說。

而年僅兩歲的Henry Baker,則是兒童癌症抗戰的縮影。他確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後,參與臨床試驗、歷經40個月治療,如今已重返校園,甚至開始向醫學生分享自己的故事。他的父母說:「癌症帶來的不是結束,而是一段學會珍惜、彼此依靠的旅程。」

最後,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的Maja Murphy,出生3個月即罹患嬰兒型ALL,在重症與復發之間掙扎數年。最終,她接受一項針對免疫系統調整的創新抗體療法,成功存活並在四歲那年,第一次在家裡與家人過聖誕節。「她終於像一般孩子一樣生活,這就是我們最大的禮物。」母親說。

這些故事來自不同年齡、國家與文化背景,但有一件事是共通的——對生命的渴望,以及對醫療與愛的信任。血癌的旅程或許仍艱難,但他們用親身經歷證明:這條路,雖然辛苦,卻走得通。